一個搖籃>> 琴島少年考取國際頂尖音樂學院 翁卿翥到德國已經半年多了。去年10月,這名13歲的鼓浪嶼少年離開故鄉,成為享譽世界的漢諾威音樂學院IFF的學生。這是德國惟一一所音樂少年天才學院,由漢諾威音樂學院資深教授負責專業及樂理教學。鋼琴王子李云迪就曾在漢諾威音樂學院深造過。 翁卿翥5歲考入廈門市音樂學校,8歲進上海音樂學院附小,11歲以優異成績直升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正當音樂道路順風順水時,翁卿翥的父母卻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決定——放棄學校“制式教育”,回到故鄉鼓浪嶼,嘗試“無學校成長”的自主學習。 應考漢諾威音樂學院IFF時,翁卿翥演奏了勃拉姆斯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這首曲目早已超出他的年齡所應具備的駕馭能力,但他成功了。正是這首曲子,讓漢諾威音樂學院副院長Wegrzyn當場表示愿意擔任翁卿翥的專業老師。 這是一個神奇的搖籃——“音樂之島”鼓浪嶼以其獨特的文脈,滋養著島上的孩子。37歲的音樂理論家李小瑩、32歲的中提琴家楊璟、31歲的小提琴家林如鯤、31歲的鋼琴家吳迪、25歲的小提琴家黃茜卡,這些翁卿翥的前輩們都是從鼓浪嶼走向世界的,如今已在國際樂壇享有盛譽;更不用提那些從鼓浪嶼走出、早已成為殿堂級人物的音樂大師們了。 故事背后 一個人文社區的渴盼 一次邀約、一場新生、一個搖籃,訴說著一個人文社區對于文脈傳續的渴盼。 鼓浪嶼有山、有海、有景,但最與眾不同的,還是她獨一無二的文化。中西交融的文化特質及其衍生外放的人文風尚,讓鼓浪嶼由內而外發散著迷人的氣息,令人沉醉,讓人著迷。 文化,是鼓浪嶼的靈魂。鼓浪嶼整治提升的決策者準確地抓住了這一點。“文化社區+文化景區”的定位,為整治提升指明了方向。 于是我們看到,島上的老建筑正在煥發新的生機。利用重點歷史建筑和多國領事館布展,讓這些沉睡多年的建筑“活”了過來,“文化”以一種鮮活而生動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于是我們看到,一個個有助于提升文化品位的項目紛紛落戶鼓浪嶼。故宮博物院、匈牙利李斯特音樂學院,與鼓浪嶼“氣質相宜”的它們,將和琴島共同奏出新的協奏曲。 于是我們看到,年輕的音樂家強勢崛起。鼓浪嶼依然是藝術人才的搖籃,“音樂之島”后繼有人。 文化在回歸、文化在復興、文化在傳續,留住了鼓浪嶼的文脈,也留住了鼓浪嶼的鄉愁。 文化的提升,是鼓浪嶼整治提升帶來的最大改變之一。整治提升中的鼓浪嶼,正在漸漸恢復多元而先鋒的文化生產力。 |
相關閱讀:
- [ 05-20]央媒記者看變化:又可以細品鼓浪嶼了
- [ 05-18]一個"美麗廈門"范本:鼓浪嶼整治提升喚起人文精神回歸
- [ 05-18]復活老建筑 “全島博物館”計劃推進鼓浪嶼人文再造
- [ 05-17]明日博物館日鼓浪嶼活動多 邀您看展聽講賞樂
- [ 05-17]政府商家居民聯手行動 鼓浪嶼重新回歸干凈整潔
- [ 05-15]市民點贊:閩南話版倡議書在輪渡每趟航班上播放
- [ 05-15]航線調整后鼓浪嶼客流得到控制 琴島終于回歸寧靜
- [ 05-13]探索共謀共建共管共享 鼓浪嶼社區生活充滿溫度與色彩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