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O社區安全促進合作中心評審員在振興幼兒園聽取學校安全計劃。通訊員供圖
海西晨報訊(見習記者 王曉萍 通訊員 柯向榮)福建省首個國際安全社區誕生了!昨日,在青島舉行的國際安全社區命名儀式上,廈門市筼筜街道從世界衛生組織(WHO)社區安全促進合作中心總干事谷爾邦·斯瓊博格先生手中接過“國際安全社區”獎牌,正式成為福建省首個獲得此稱號的社區。
在命名儀式上,全國共有12家社區成為國際安全社區和亞洲安全社區網絡成員,筼筜街道就是其中之一,此外,全國有7家具有5年網絡成員資歷的社區獲得再認證。
6年來,在省、市、區安監局的指導以及區政府的幫助下,筼筜街道聯合轄區派出所、交警部門等成立了交通安全組、消防安全組、家居安全組等12個工作組,針對老年人傷害、居家傷害、校園傷害等10項安全促進計劃實施了23個子項目。
昨日,在隨后舉行的安全社區建設論壇為期一天半,各個國際安全社區之間就安全社區建設頂層設計、“四位一體”安全社區持續推進質量保障體系等18個主題進行交流,共享建設工作經驗和優秀安全促進項目。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事實上,最難的工作不是安全項目的推進,而是把安全理念“裝”進別人的腦袋。筼筜街道主任龔佶在接過獎牌后說:“基層基礎工作扎實了,安全社區的創建才有生命力。獲得‘國際安全社區’的稱號并不意味著終點,而是要求我們持續地推廣安全理念,發現工作生活中的安全隱患,并采取措施減少傷害。”的確,居民嘴上常掛“安全”、心中惦記“安全”,對安全社區理念的推廣才是真正的落實。
居家 | 點亮小區溫暖心田的燈
每每行走于筼筜街道,不少居民總會贊嘆一聲“真美”,但新老城區交叉,隨之而來的還有居家安全的隱患,轄內1153幢宿舍樓宇中有400多棟為開放式小區,由于部分老舊小區年代久遠,樓道內基本沒設置照明燈。2009年,轄內30起老年人因跌倒受傷的事故中,就有部分是因為樓道照明燈的缺失。
為此,家居安全組為所有無物業老舊小區安裝了觸摸式樓道照明燈。截至2013年,筼筜街道已投入了200多萬元,為750多梯安裝樓道照明燈8000多盞,在夜里,點亮一盞關愛之燈,照亮回家的路。
“里仁為美”,生活在一個安全的地方才是美好的,這意味著要有“賢內助”,還需有“好管家”。過去,小區依靠人工登記訪客或設備監控,但人力有限、技術更迭,“無法甄別身份證真偽,渾水摸魚進入小區的情況時有發生”。
記者從社會治安組了解到,2013年使用了“智能訪客門禁一體化管理系統”后,福達里小區內曾半年無一起案件發生,也曾搗毀一個深藏于小區內的販售假酒窩點,涉案金額60多萬元。社會治安組說:“智能訪客系統實現了派出所、物業與居民三方共贏。”
智能訪客系統怎么當好“管家”?社會治安組簡單概括為:采集、上傳、對比。小區值班室的電腦與公安系統形成大數據分享,獲取訪客圖像是登記的第一關,第二關則是讀取身份證信息,并辨別證件真偽,電腦一旦發現“嫌疑人群”,值班人員立刻警覺,公安系統同時也接到警報。
校園 | 架起一座家校彩虹橋
在振興幼兒園里,模擬的單行道、紅綠燈、斑馬線儼然成了一個袖珍版的交通系統,無論是誰,在園內同樣要遵守“交通規則”。而在松柏小學校門口,記者看到,一條特殊的斑馬線延伸至馬路對面,其寬度是普通斑馬線的3倍左右,而對面就是松柏中學初中部。為什么會存在這樣一條特殊的斑馬線呢?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據了解,筼筜街道轄內有學校及托幼機構39所,其中有16所學校地處干道。
“每天上學放學都要穿越馬路,孩子們又十分活潑,運動方向不定,非常危險。” 學校安全組說,學校門口并非路口,但車輛川流不息,對孩子們的安全造成了威脅。
2010年,筼筜街道第一條“愛心斑馬線”在松柏小學校門口與市民、家長見面了。這條寬約20米的斑馬線,還有一個“得力助手”———“移動紅綠燈”,它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逸夫中學、松柏第二小學、思北小學、湖里中學。
每天上學、放學時段,學校就把“紅綠燈”移到馬路中央,由它當起“臨時交警”,對學校門口通行的車輛進行“臨時管制”。“每學期開學后、放假前,交警部門會進校園給孩子們上安全教育課。”孩子們學會了以“點贊”手勢告訴司機,斑馬線上禮讓行人,并給司機一個大大的“贊”,安全意識已經在孩子們的心里埋下種子。
“高峰期,移動紅綠燈能幫忙緩解警力嚴重不足的問題,不再需要多個警員現場指揮,疏導交通。”交通安全組坦言。
交通 | 聯合多個部門治堵除患
我們總希望,回家的路,再短些、再快些。而筼筜街道轄內有12條主干道、23條次干道,每天超過20萬輛機動車在其間穿梭,交通“壓力山大”。
交通安全組向記者講述了這么一件事,距離湖濱南路與白鷺洲路十字路口不遠,市民可以直接走斑馬線過馬路。“過往車輛要禮讓行人,但十字路口就有紅綠燈,無形中造成了交通擁堵。”交通安全組再三考慮,撤掉該處的斑馬線,改為雙實線。
這只是交通安全組上街排查交通隱患的細節之一,事實上,每一次執勤相當于一次排查。“這不是一個部門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需要多部門合作,共同探討如何解決問題。”這是交通安全組一直強調的,國際安全社區的創建,沒有哪一項措施能夠一勞永逸,總是在不斷地反思與檢驗。
經過排查,12處容易發生交通擁堵及事故的隱患點以及交通設施設置不合理、車輛違規亂停放等問題無一逃過他們的火眼金睛。
“有些安全促進項目,能夠實實在在看見,而有些要細心才能感受到”,一點一滴的改善發生在居民的日常出行當中,停車位變規范了,警示標志變清晰了,道路也變通暢了。交通安全組說,路況改善,減少了部分工作量,也減輕了工作壓力。
有關數據顯示,交通安全組消除的交通安全隱患點達91.67%,一般交通事故的發生頻次從2009年的108起直降至2013年的31起。
國際安全社區是一個已建立相關組織機構,社區內有關部門、企業、志愿者和個人共同參與傷害預防和安全促進工作,持續改進地實現安全健康目標的社區。
成為國際安全社區的一員,首先要通過省級、國家級的“考試”,其次,滿足國際安全社區七項復雜的考核準則后,由WHO社區安全促進合作中心對社區的安全建設工作現場考核,才有望成為國際級安全社區。
據了解,自2009年被確定為福建省安全社區創建試點起,6年來,筼筜街道分“三步走”爭創省級、國家級、國際級安全社區,在4個試點社區中率先邁向國際級。此外,5年后,筼筜街道還須接受WHO社區安全促進合作中心的再認證。
關注燃氣安全關愛脆弱群體
筼筜街道安監站自2005年成立以來,站長方慶忠對所有的安全建設工作,基本了如指掌。通過理論學習、外出交流,方慶忠說出了自己對“國際安全社區”的理解:“一個跨部門合作的基本框架搭起來了,再對安全隱患進行調查摸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評估效果,再發現問題,形成閉環。”
在各項安全促進項目中,安監站“對燃氣安全一直很敏感、很警戒”。“燃氣爆炸時間極短,威力極大,居民根本沒有反應的時間。”
方慶忠坦言,無需調查數據做支撐,就能預知燃氣安全隱患是存在的。作為社會普遍存在的安全隱患之一,筼筜街道安監站2008年就著手解決燃氣安全隱患問題。僅半個月,安監站對轄內349戶低保戶進行摸底排查,免費更換全新的燃氣軟管,且免費幫居民安裝。“因為有各個社區工作人員配合入戶摸底,排查工作一般一個多星期就能完成。”方慶忠說。到了2012年,安監站聯合燃氣公司再次對轄內所有低保戶進行走訪,凡見到老舊破損的燃氣灶,都免費為居民更換成全新的。
“安監站前前后后進行了三遍摸底排查。”方慶忠介紹,第三次是為低保戶檢修家庭電路,為了防止老舊電路引發更大危害,街道為居民免費整改。
多年的安監工作經驗,讓方慶忠認識到:“對脆弱群體的關愛更不能少,尤其燃氣安全隱患,是需要長久關注的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