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時政 > 正文

集美:讓社區治理創新更有“人情味”

2015-07-28 10:25:06?來源: 廈門網  責任編輯: 劉瑋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集美區積極探索具有人文集美特色的社會治理經驗。

康城二里曾經堵塞的景觀池,在居民的建議下,被改造成小區的和樂亭。

康城二里的居民、志愿者向記者講述小區里發生的美麗變化。

紡織社區的老舊小區一塊曾經的廢棄空地,現在成了居民納涼聊天的場所。

紡織社區曾經破舊的小區圍欄被重新刷漆,并設置溫馨標語。

老舊小區曾經的沙地,在居民的建議下,變成了健身場所。

曾經臟臭的衛生死角成為美麗的“二十四節氣”文化長廊。

廈門日報訊(文/本報記者 應潔 郭瑜芬 圖/本報記者 姚凡 通訊員 林志杰)康城二里小區創新“三級微信網”,通過逐級收集民意、傳遞民聲,使群眾訴求和建議得到及時解決;灌口鎮田頭村為鄉村發展探索了“百姓富、生態美”的新樣式;僑英街道兌山社區充分挖掘駐地的高校、駐軍與社會資源,實現了“雞舍變公園”的轉變;集美街道銀亭社區海光花園在居委會、居民、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將無物業管理的舊小區變成整潔和諧的溫馨家園……

“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開展以來,集美區涌現了一批具有示范效應的典范村、社區,探索了不同類型社區實施“共同締造”的措施辦法,初步摸索出一套具有人文集美特色的社會治理經驗。該區積極探索具有人文集美特色的社會治理經驗

關鍵詞1

“以獎代補”

調動各方積極性

共謀共建共享共管

在集美,高校多、企業多、臺商多,城市社區和傳統鄉村并存。為了調動社會積極性,自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全面實施以來,集美區積極發動各方參與“以獎代補”項目,共謀、共建、共享、共管。

今年,集美區共安排“以獎代補”區級財政資金3000萬元,上個月初,集美剛剛召開了今年第一批區級“以獎代補”項目審批會,經過審批,各鎮街上報的37個項目中,有26個項目通過審批,這些項目涉及居民活動場所改造、村莊房前屋后綠化美化、社區環境整治提升等各個方面。

去年,集美區還出臺了《共同締造社會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為社會捐贈資金指定“管家婆”,以消除共同締造項目中社會認捐款的管理“盲點”,保護百姓參與共同締造的認捐熱情。接下來,集美區還計劃出臺“以獎代補”社區治理類考核獎勵辦法,并組織實施一批文化類和社區治理類的項目。

關鍵詞2

第三方評估

考評共同締造成效

確保真正體現民意

在著力探索社區治理、共同締造新模式方面,集美區率先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對共同締造工作成效進行考評,并把群眾的參與度和評價等作為重要考核標準,確保“共同締造”項目真正體現民意。

作為兩大臺商投資區所在地,在集美,臺企、臺商的力量不容忽視,集美積極吸納和引導臺胞參與社區治理,推進轄區鎮街與臺灣鄉鎮、社區共建,通過交流增進感情、促進融合。

此外,集美還建立了社區事務協調、聽證會制度,完善村民、居民共同監督、參與議事制度,推廣社區居委會、業主委員會、物業三方聯動機制,在提高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的同時,更加關注如何通過社區成員參與社區公共事務,促進社會交往,建設和諧社區關系,確立社區治理“新常態”。

關鍵詞3

“智慧”平臺

社區居民不出家門可享快捷貼心服務

社區居民水龍頭壞了,想找人維修,只需要通過手機或者電腦,登錄“民生集美”智能平臺,就能查詢到最近的維修服務點——經過長期的建設,集美區已全面完成合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平臺的升級改造,建立起一個便民的智能服務平臺——“民生集美”,這個平臺以多媒體電子地圖為載體,整合了社區各類資源及衣食住行、就醫等實用信息,讓社區居民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快捷貼心的服務。

集美區網格化服務管理信息平臺整合了各類有關民生服務的事項,并在全區推廣“1+3+6+N”運行模式,可實現信息綜合共享、人員綜合調度、民生綜合服務、社會綜合管理、績效綜合考評、三級網格綜合推進等職能,為社區居民提供社會治安、公共衛生、文化教育、勞動保障、計劃生育、環境保護,以及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權益保障等政府公共服務項目,目前已建成了18大功能,未來還將不斷拓展。

目前,集美區網格化建設工作已覆蓋所有城市社區,不僅是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創新,也為老百姓的生活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方便。

【亮點】

紡織社區:老工廠社區華麗轉型

在紡織社區,你到處都可以看到一個“老牌”社區特有的印記。這里曾是紡織廠所在地,遍布著老舊企事業單位職工宿舍,還住著許多退休職工。如何讓破舊街巷實現美麗蛻變,如何讓居民完成由“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型?經過不斷的探索,紡織社區走出了一條自己的路子。

整治老街巷 衛生死角變身文化長廊

錢素香今年78歲。她家附近的“二十四節氣”文化長廊,是她每天出門都會經過的地方。長廊約30米長,她走過時都要停下來看看。但是在以前,錢奶奶經過這里都要遠遠避開,“那里又臭又臟,我們曾叫它‘野豬林’。” 錢素香說,這里曾經是廢棄店面,因長期閑置,這里成了沒人管的“死角地帶”。

去年,共同締造在紡織社區全面開展,退休教師廖老師建議,將店面改造成“二十四節氣”文化長廊,讓附近的孩子在上下學途中能學習到傳統文化知識。在學校和駐廈部隊的支持下,這個居民眼中的“野豬林”被改造成為社區一景。

完善老人協會 鼓勵老人參與共謀共管

紡織社區是一個典型的“老人社會”,6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1389位。今年78歲的徐淑英和大多數退休老人不一樣,每天過得非常充實。“我是小區樓長,平時大家有啥事都會來找我。”此外,她還是社區老人協會成員和志愿者。

在紡織社區,像徐奶奶這樣積極參與共同締造,發揮余熱的老人有很多。為完善老人參與共謀的平臺,在社區的支持下,社區老人協會通過選舉,產生了7名理事會成員,在協會里,老人既是社區工作的參與者,也是社區服務的受益者。

此外,不少居民主動參與到志愿服務中來,建立一幫一或二幫一的服務模式。“居民紛紛參與志愿服務,真正成為社區治理的主角。”社區工作人員小邱說。

康城二里:居民融入“新家園”

臨近中午,康城二里的吳衛英端著一碟東西快步走著。原來,她所在的合唱隊和舞蹈隊成員準備了一場“百家宴”。吳衛英做了拿手好菜,準備讓大家見識一下自己的手藝。

康城二里,是杏濱街道康城社區典型的“新廈門人”生活區。共同締造開展以來,吳衛英和小區鄰里很快相識、相熟,真正在康城二里找到“家”的感覺。

居民微信群 促進鄰里交流互助

馬珍珠是康城二里居民。最近,她的手機總是響個不停,原來,她加入了小區的幾個微信群,有舞蹈群、小區互助群等,每天有發布活動消息的,有聊家常的,有詢問求助的,她不時會參與討論。

居民自發設立微信群,這在全市乃至全省尚屬首創。除了舞蹈群、合唱群等,還有多達557個成員的“小區互助群”,在群里可以問到快遞電話、家政服務,還有人把小區違章車輛拍照在群里“曝光”。

截至目前,康城社區共成立39個微信群、3個QQ群,參與達到1000多人次。現在,康城二里每棟樓都有微信群,這些微信群構成“三級微信網”:居民可在微信向樓棟長反映問題,然后轉到居民事務理事會理事長手上,再由理事長解決或反饋到居委會,發揮了理事會“小組織、大作為”的作用。

鄰里青年匯 助力社區治理服務

今年4月19日,全市首個“鄰里青年匯”試點暨集美區大學生志愿服務驛站在康城社區成立,其成員全部來自社區家委會年輕的家長、青年達人、青年教師和大學生志愿者等。

康城二里小區有2200多名年輕人,“由于工作繁忙、生活壓力大等原因,現在的年輕人存在有熱情沒精力、有時間沒合適的平臺參與社區事務的問題。”共青團集美區委副書記、青年匯理事會秘書長章琳琪介紹說:“鄰里青年匯的成立,將是解決共同締造中年輕人缺位問題的一個有益探索。”

隨著鄰里青年匯的成立,一批年輕人積極參與到了社區治理和服務中。 “平臺登記的人數已超過百人。”康城社區黨支部書記林延樂表示,下一步,青年匯將開展“互聯網+”服務,幫社區開設微信公眾號,把居民吸引到互聯網平臺上,方便服務居民,同時收集居民建議。

田頭村:

合作社引領村民就業致富

走到田頭村仙嶺山腳下,一處占地40多畝的“孔雀園”頗為壯觀。孔雀園有3000多只藍孔雀,是全國最大的藍孔雀養殖基地之一,在村民張朝金的帶領下成立了合作社,每年能創造利潤一兩百萬元。近年來,田頭村積極發動各類基層社會組織參與共同締造,建設富美田頭。在田頭村,像這樣的農業合作社共有12個,重點發展生態農業,帶動數百戶村民就業致富。

在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中,田頭村在發展壯大原有的仙景芋種植的基礎上,推廣鐵皮石斛、金線蓮等特色現代農物種植,以及南江黃羊、從江香豬等優質畜禽品種的養殖,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充分發揮現代農業在農民增收中的帶動作用。

通過生態農業帶動鄉村旅游,打造一條既能自成一體又能與周邊景點相互銜接的旅游線,是田頭村的又一條致富之路。為此,田頭村的5家社會組織共同成立了田頭運動休閑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推進田頭村旅游資源開發,促進就業、增加村民收入。

據悉,在村民共同謀劃下,田頭村21個共同締造建設項目正有條不紊推進中。其中,田頭村入口至大嶺十里藍山入口沿線及節點提升工程已基本完成;田頭村部經西林山到仙景的自行車系統也正在施工中。

【記者手記】

實施共同締造 社區更具“家的氣息”

從去年開始,在集美的老城區銀亭社區,掀起了一場為好人好事“點贊”的“大拇指行動”——如果看到有人將紙屑撿起放進垃圾箱,或在公交車上遇到讓座的乘客,這里的居民會不吝表達,伸出贊美的“大拇指”。活動的倡議人、銀亭社區黨總支書記蘇穎說,現在的人習慣于在微信、微博上點贊,卻往往忽視或缺乏勇氣對身邊的小小善舉給予贊揚,“勇敢豎起大拇指、傳遞正能量,可以拉近人與人的距離,讓鄰里、社區關系更和諧、更美好。”

在集美推進社區治理創新和共同締造的過程中,像這樣充滿“人情味”的細節還有很多,很多時候,它們只是一些小事:在僑英街道泉水灣、大學灣等小區,居民自發開展垃圾分類、將廚余“變廢為寶”等活動;在杏濱街道的電廠生活小區,大家通過老照片、老故事征集,喚起老職工對電廠生活小區的回憶,增強居民對小區的歸屬感……在此次的采訪中我們發現,往往越是這樣的“小事”,越能真正反映出創新社區治理最本質目的所在——為了讓每個社區更美好,為了讓每個居住其間的人更熱愛生活。

社區,本質上是人與人的連接。在集美,社區治理創新被看做是推動城市轉型和社會轉型的重要一環,是城市文明進程不可或缺的內在動力。因此,在“共同締造”實施過程中,除了做好“房前屋后”等生活環境的硬件提升,集美作為人口快速增加的島外新城區,還特別注重人文氛圍和精神引領等“軟環境”的營造,通過豐富的社區活動、文體賽事和自治組織載體,讓大家通過參與社區事務、志愿服務實現自治共管、互幫互助,讓社區更具“家的氣息”。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心情版
相關評論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