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廈門7月28日消息(記者 何源馬寧)民政部今天(7月28號)召開了全國社區治理創新工作會議。民政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打破“自上而下”“行政包辦”式社區管理模式,轉向社會化的社區治理方式,暢通了社區居民參與渠道,將是今后社區治理發展的新格局。 社區治理是國家治理的最基礎環節,這些年我國各地都在嘗試新的治理方式,最主要之一就是改變從前的“政府包辦”,變為居民的自主參與、自我治理。記者在廈門金尚社區,遇到了當地老年協會的會長沈才,他最近就協助居委會,解決了困擾他們很久的“廣場舞擾民”的問題。 沈才說,之前在他們社區的小廣場上,每天都有7只跳舞隊在跳舞,從交誼舞到健康操,什么種類都有,七個大喇叭對著放不同的音樂,簡直讓周圍的市民苦不堪言。后來社區組織這7個舞隊代表和當地居民代表開了5次協商會議,最終結果是把7個喇叭合成了一個公用的;大家輪流提供曲目,由社區專門負責人編排音樂、安排活動時間。最后,把困擾居民的廣場舞,轉變成了附近人都可以參與的健身活動。 沈才參與的這個廣場舞解決方案,就是今后民政部將提倡的,社區創新治理的“治理主體社會化”,也就是通過社區協商機制,讓居民提要求、參與社區管理的協商,打破從前社區管理的“自上而下”、“行政包辦”的管理模式,而暢通社區居民的參與渠道,從而建立起多元參與、多元協商的社區治理格局。 另外,就是“社區治理職責法治化”,也就是針對飽受詬病的“萬能居委會”問題而提出的解決方案。之前有調查說,社區和居委會平均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工作,就是給大家開具各種類似“我媽是我媽;證明自己還活著”等等莫名奇妙的證明。配合最近出臺的《進一步開展社區減負工作的通知》,民政部表示,今后要厘清基層政府和社區組織的角色定位,依法確定清楚社區工作究竟該包括什么方位。居委會該干什么,應該是有權責邊界的,不能沒完沒了把什么都交給居委會,比如在蓋章、出證明上等等。 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司長蔣昆生在此前的媒體見面會上表示,民政部依托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平臺,指導各實驗單位圍繞創新社區治理體制的重點難點問題開展實驗探索,在強化政府治理能力、優化群眾自治功能、活化社會主體參與、深化信息技術應用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特別是廈門市堅持黨政主導、多元共治的推進策略,大力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取得了群眾參與、群眾獲益、群眾滿意的良好效果。民政部與廈門市合作開展了“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課題研究,形成了《社區治理現代化探索研究》的研究成果,嘗試對中國特色社區治理理論作出新概括,對各地特別是廈門市創新社區治理實踐進行新提升,打開了深化基層社會體制改革的新視野,樹立了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的新坐標。 |
相關閱讀:
- [ 07-28]集美:讓社區治理創新更有“人情味”
- [ 07-28]全國社區治理創新工作會議在廈舉行
- [ 07-28]同安:探索治理機制 建設典范村居
- [ 07-28]集美:創新社區治理 凸顯人文特色
- [ 07-28]評論:走出一條可復制的社區治理新路子
- [ 07-28]社區治理"廈門藍本"被點贊 首批12個實驗區通過驗收
- [ 07-27]湖里多項社區治理創新經驗和做法在全省全市廣泛推廣
- [ 07-25]廈門媒體走訪6個臺灣社區 捕捉社區治理精彩鏡頭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