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
同時使用5種藥物以下,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10種為10%
【專家建議】
老年人看病要帶好病歷資料,看不同醫生時,要告知病史和所服藥物
廈門晚報訊(文/記者 蘇奇 通訊員 石青青 羅超 姜美廷 漫畫/小牛)10月1日是國慶節,也是國際老年人日。10月也是敬老月。今天,我們來關注老年人用藥安全。
由于生理和心理的變化,老人用藥種類多,品種雜,時間長,藥物不良反應疊加或藥物間相互作用也使得藥源性疾病增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顯示:全球有1/7的老年人不是死于自然衰老或疾病,而是死于不合理用藥。
老年人不合理用藥都有哪些表現?看病和用藥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病例】
【多藥并用】
三種藥一起吃
一次感冒花了十幾萬
陳先生患有多年高血壓,幾個月前,他因感冒發燒,先后兩次就診于廈門某醫院,醫生先后給他開了吲哚美辛片、雙氯芬酸鈉栓、多西環素等多種藥物。用藥后,他出現了尿少、腰痛、臉腫、腳腫等癥狀。
轉到第174醫院后,檢查結果顯示,他的血液系統和腎臟嚴重受損,肌酐高達500μmol/L左右,病情危重。病因是,用藥后并發了急性腎小管壞死和血液系統損傷。多位專家聯合會診,為陳先生做了血透、腎穿刺、骨髓穿刺等,經半個多月的救治,陳先生才轉危為安。治療一共花了12萬多元。
【醫生說法】
多藥并用很容易出問題
第174醫院腎臟中心主任梁萌說,陳先生所用的幾種藥都有潛在的腎損傷副作用。當三者合用,加上發熱和機體水分缺失,腎損傷的發生幾率大大增加。
“用一種可能沒事,同時用兩三種藥就說不準了。”梁萌說,有時,醫生不了解病史,患者先開了一些藥又到其他地方開藥,疊加起來很容易出問題。有時數種藥物并用,彼此之間會相互影響,出現不良反應。
【用藥過量】
一天的藥一頓吃 老漢急性腎損傷入院
林阿伯今年68歲,家住漳浦,平日里身體不錯。今年初,他得了場小感冒,有些頭痛、發熱,正好家里備有感冒藥,老人想吃點藥解決問題。為了快點好,他一下吃了6片(說明書劑量為每日三次,每次兩片)。
沒想到,吃完藥,不僅病沒有好,反倒更難受了。全身無力、腰痛,小便也很少。子女將他送到廈門第一醫院。一查腎功能,發現肌酐值近500μmol/L(男性正常值44-133μmol/L),轉氨酶超過700μ/L(正常值為0-40μ/L),診斷為急性腎衰合并急性肝損傷。
醫生建議他立即透析,老人不愿意,堅持保守治療。好在停藥之后,經過治療,肌酐降到200多μmol/L。接著住院治療12天后,老人康復出院,肝功能也恢復正常值。
【醫生說法】
過量服藥或損傷腎功能
第一醫院腎內科主任張燕林說,人到40歲,腎功能就會下降,一些老年人患有多種基礎病,本身就有腎功能不全,用藥更應特別小心。老年人應牢記,不要長期、大量用藥,特別是一些有腎毒性的藥物。老年人應提高預防意識,合理用藥。
能致腎損害的藥物達千余種,除了上述感冒藥,還包括抗病毒藥、造影劑、抗腫瘤藥等。常見的感冒藥,諸如泰諾、白加黑等都含有解熱鎮痛成分,吃這些藥一定要遵照醫囑或是按說明書服用,過量吃很可能危害腎功能。
按說明書服消炎藥
九旬老太出現幻覺
不久前,外地一名九旬老太感冒后,按藥品說明書上的成人用藥劑量服了一些消炎藥(每日三次,每次兩片),第二天卻出現幻覺,還會胡言亂語,經檢查,被診斷為抗生素相關性腦病。
【醫生說法】
高齡體重輕 卻未減藥量
醫生分析,高齡與體重輕,是患者發生藥物中毒的兩個主要原因。
張燕林說,現在有不少“兒童專用藥”,劑量按年齡、體重計算,卻沒有“老人專用藥”。張燕林說,很多老年人的用藥劑量與青壯年幾乎沒有區別,這對高齡老人尤其是體重較輕的老人來說太不合理,一個虎背熊腰的壯漢和一個身體瘦弱的老太,服藥劑量肯定要有所差別。
【醫囑】
如何避免重疊用藥
患有慢性病的老人 最好先看全科醫生匯總病史
看了5個科
開回24鐘藥
每天70多片
中山醫院藥學部主任歐陽華說,曾有一名老人患有高血壓等多種基礎病,因腎衰就診。會診時一問病史,幾個月內,他一共看了5個科,醫生給開了24種藥,僅治療高血壓的藥就有三四種。以每種藥每天服3片計,這名老人一天要吃70多片藥。
國內一項調查顯示,有51.33%的老人每天服藥,其中18.74%的老人每天同時服用3種藥物,2.52%的老人同時服用6種以上藥物。
“老人應警惕重疊用藥,特別是有的藥屬于同類但并不一定同種。”歐陽華說,老人常有多種基礎病,需要到不同的科室找不同的醫生看病。許多老人用藥種類多,品種雜,用藥量過大,藥物不良反應疊加或藥物間相互作用也使得不良反應增多。
比如,有的老人先在腎內科看了一種病,接著到心內科又看了一種病,比如腎性高血壓,同時涉及多個科,可能無形中就會增加藥量。
再加上老人多健忘,有的明明早上剛吃了降壓藥,結果忘了,過了一會又吃,就會加重不良反應。像高血壓的藥,常見不良反應有腳踝腫;像阿倫寧酸鈉(治療骨質疏松常用藥)對食管有損傷。當發生不良反應時,應及時告知醫師或藥師,調整用藥方案或停藥。
歐陽華提醒,老年人看病一定要記得帶好病歷資料,看不同醫生時,要告知自己所有疾病、就診史和所服藥物,避免重復用藥、用藥過多或發生藥物相互作用。
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最好先看全科醫生或簽約家庭醫生,把專科醫生的治療意見匯總到全科醫生那里,就診時統一調整治療方案。
老年人同時用藥最好不要超過5種。據統計,同時使用5種藥物以下的藥品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6-10種為10%,11-15種為25%,16-20種為54%。
【如何保證安全劑量】
60歲以上老人用藥量 應為成年人的四分之三
《中國藥典》規定,60歲以上老人用藥劑量為成年人的3/4。
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藥應以成年人劑量的1/2或1/3為起始劑量,劑量宜偏小。
抗生素用量也宜小,一般用正常治療量的2/3—1/2為宜。
特別是本身有慢性腎炎、腎功能不全者,更應酌情減少劑量,延長間隔。最重要的是用藥必須有醫師或藥師指導。
老年人用藥掌握好六原則
1
減少用藥劑量(有人主張,從50歲起,每增加1歲就應相應減少用藥量的1%)
2
改變服藥次數(如每日服2次,改為每日服1次)
3
減少用藥種類
4
合理聯用藥物
5
用藥出現副作用時,應及時換藥
6
(以上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提醒】
適應晝夜節律變化 老年人用藥需擇時
由于許多疾病的發作、加重與緩解具有晝夜節律的變化,如變異型心絞痛、腦血栓、哮喘常在夜間出現,急性心肌梗死和腦出血的發病高峰在上午;藥代動力學有晝夜節律的變化,如白天腸道功能相對亢進,因此白天用藥比夜間吸收快、血液濃度高;藥效學也有晝夜節律變化,如胰島素的降糖作用上午大于下午,因此,老人用藥還要選擇最合適的用藥時間。
舉例來說,抗心絞痛藥物的有效時間應能覆蓋心絞痛發作的高峰時段。變異型心絞痛多在零點到上午6點發作,因此主張睡前用長效鈣拮抗劑。而勞力型心絞痛多在上午6時到12時發作,應在晚上用長效硝酸鹽、p阻滯劑及鈣拮抗劑。
用藥期間要多喝水 最好保持站立姿勢
梁萌說,預防藥物性腎損害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用藥期間多喝水,最好保持站立姿勢。數種藥物并用時注意彼此影響,不同時使用多種作用相仿的藥物,并遵醫囑服藥,不隨意增減劑量,更不要隨便停藥,以免出現停藥綜合征。
梁萌提醒,如果用藥后出現少尿、惡心、皮疹、腰痛、乏力等情況,要立即停藥,及時到醫院檢查。多數藥物性腎損害患者腎功能可恢復正常,一般在2-4周,嚴重的要3個月,但也有個別重癥腎功能衰竭難以恢復,表現為進行性腎功能不全,最終發展為腎功能衰竭。
中草藥用量難把握 不建議老人自行服用
梁萌說,閩南人愛用中草藥,不少市民抱著中藥“有病治病,沒病保健”的想法,認為中藥絕對安全。其實,有腎毒性的中藥很多,常見的有雷公藤、山慈菇、木通、牽牛子、蒼耳子、罌粟殼、草烏、天麻、臘梅根、使君子、益母草、胖大海等,其中雷公藤對腎的損害最常見,其次是木通。還有一些中成藥含有馬兜鈴酸成分,也會損傷腎功能。
第一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黃獻鐘說,中草藥療效因人而異,用量也難以把握,不建議自行服用。特別是對于那些《藥典》以外的草藥,其副作用難以辨明。他曾接診過一名患糖尿病的老太太,說某種草藥有降糖功效,便自行采來煎服,就診時,肝功能已損壞得一塌糊涂。
【相關新聞】
我國發布首個老年人潛在不適當用藥目錄
老年人盡量避免服安定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聯合解放軍總醫院、北京醫院近日發布了我國首個老年人潛在不適當用藥(PIM)目錄,總計發布了72種中國老年人潛在不適當用藥,旨在為臨床醫生和老人提供用藥風險提示。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藥劑科王育琴教授說,以神經系統用藥地西泮(安定)為例,失眠的老人很多,他們長期或時不時吃安定。但是安定在老年人體內停留的時間會變長,吃完安定的老人,早上起來會發生“宿醉現象”,即服藥次日早晨可出現頭暈、困倦、思睡、疲乏和定向障礙,頭感覺昏昏沉沉的,走路深一腳淺一腳,跟喝完酒似的。
“很多老年人的跌倒和骨折就是因為吃安定這一類的長效安眠藥造成的,安定不適合老年人,應找到失眠的原因對癥治療或者換為短效的催眠藥物。”在中國PIM目錄里,安定被列為24種A級風險藥物之一,老年人應盡量避免使用。
參與目錄研制的藥師張曉蘭介紹,中國PIM目錄中還包括7種非處方藥物,老年人在藥店自行購買使用時應格外注意,其中應用普遍的前三名非處方藥分別為:氯苯那敏(撲爾敏)、雙氯芬酸鈉和布洛芬。以常用的過敏藥撲爾敏為例,如有慢性便秘的老年人過敏了,就不能長期服用撲爾敏,因為會加重便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