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1年,西洋隨軍畫師描繪的廈門港人文風情。
1911年,廈門電燈公司在沙坡尾成立。
1927年-1932年,廈門港沙坡頭、沙坡尾一帶正在大規模建設。
沙坡尾片區附近的下沃演武池是鄭成功操練水軍之地。
1930年,在沙坡尾的海邊,一位少年踩在細軟的沙灘上眺望著歸港的漁船。
沙坡尾“接官亭”。
上世紀70年代的沙坡尾大學路,當時從市區坐公車去廈大從這兒經過。
????上世紀70年代,沙坡尾的漁港功能正在逐步被工業取代,周邊建起了不少職工宿舍樓。
海西晨報訊(記者 梁凱鴻)沙坡尾位于廈港街道的中心區域,是廈門最為古老的港口。明代以前,沙坡尾有著“玉沙坡”的美稱,據史料記載,沙坡尾廈門港一帶曾漁業興旺發達,片區內遍布船廠和碼頭,人口旺盛,商業繁榮。
玉沙坡位于廈門港的海岸線,是一個月牙形的海灣,分沙坡頭、沙坡尾。“環抱如帶,沙長數百丈,上容百家,稅館在焉。風水淘汰,毫無所損……”清乾隆《鷺江志》是這么描述玉沙坡的。
擁有最原始的漁港風情
清同治年間,沙坡尾還只是廈門港的一處沙灘,避風塢的雛形可見,面積大約是今天的3倍大。通過石橋進入港灣,內有龍王廟、朝宗廟、船廠、水操亭等,這些景觀在“文革”期間毀滅。
第一次鴉片戰爭,1841年的沙坡尾一帶,可見有一道白色的城墻,故稱白城,起于鎮北關(今廈大),經胡里山,止于沙坡尾武口炮臺,沙坡尾片區附近的下沃演武池還是鄭成功操練水軍之地。西洋隨軍畫師描繪了關于廈門港的人文風情。
許多漁民把房屋建在海邊,船直接停靠在家門口。這些漁民大多為疍民,世代宅船而居,靠捕魚為生,歷朝歷代都被視為社會最底層的賤民。清雍正七年(1729年)詔書說:“疍戶本屬良民,無可輕賤擯棄之處……凡無力之疍戶聽其在船自便,不必強會登岸,如有力能建造房屋及搭棚棲身者,準其在近水村莊居住,與齊民一同編列甲戶,以便稽查。”獲得陸上定居的合法身份后,大量疍民聚族而居廈門港,最初就落腳在玉沙坡。
在當時,沙坡尾只是一個小地名,一般人都稱這里為廈門港,直到上世紀90年代大家還是習慣稱廈門港,今天,只有上年紀的廈門人還有這個習慣。除了是漁港,沙坡尾還是一個重要的軍港和通商貿易港口,早年有許多廈門人就從這里漂洋出海下南洋。
作為廈門當時最重要的港口,當然也存在配套的造船廠,較為大型的有兩家,一家在沙坡尾,另一家在沙坡頭打石字旁。19世紀80年代,愛德華茲拍攝的造船廠,距打石字僅咫尺之遙,背景是關島河避風塢和繁忙的沙坡尾漁港。
邁進工業時代的廈門港
1911年,廈門電燈公司在沙坡尾成立;1913年,廈門大同罐頭食品有限公司在沙坡尾成立;隨著大量華僑返廈參與投資建設,緊接著廈門冷凍廠也選址在沙坡尾,與電燈公司相鄰,兩個廠區的煙囪成了當時廈門港的一道風景線;1928年,經過城市規劃后的廈門港沙坡尾地圖顯示,填海后,沙坡尾港灣原本朝北的入口被填,從南面開一道口進入避風塢。避風塢的面積雖然比原來縮小了許多,但是仍然比現在大三分之一。
1927年至1932年,廈門進行了首次大規模市政建設,在海軍司令林國賡的執政下,由周醒南主導,開山辟路建海堤筑街市。廈門港沙坡頭、沙坡尾一帶正在大規模建設。市政建設后,在廈門港建起了井然有序的騎樓街市;1930年,位于淘化大同和亞細亞之間的壽山路正在開發中,遠處已經在圍海筑堤,向海延伸近百米,沙坡頭的原始海岸線、沙灘已經不復存在,而沙坡尾的沙灘則被保留了下來。
市政建設后,沙坡頭建起了第三市場,沙坡尾(民族路、大學路)修建起了騎樓。
百廢待興的沙坡尾
從1967年的沙坡尾地圖來看,避風塢周邊已經遍布工廠,有水產加工廠、魚肝油廠、電廠、冷凍廠、船舶修理廠等。1952年,廈門百廢待興,國家生產魚肝油的工廠奇缺,而廈門靠海,地理環境非常優越,為了發展經濟,中央在廈門港沙坡尾創辦魚肝油加工廠。那時,廈門成為前線,與金門對峙,大量解放軍進入廈門,守衛海防前線。上世紀60年代的沙坡尾,帆船是常客。由于地處海防前線,岸邊建有碉堡,如今這座碉堡已距離避風塢近百米,它藏身在大學路的拐彎處,已經和房屋融為一體。
上世紀70年代的沙坡尾大學路,當時從市區坐公車去廈大從這兒經過。從蜂巢山拍攝廈門港,沙坡尾的漁港功能正在逐步被工業取代,周邊建起了不少職工宿舍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