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吳燕如)昨日下午的老劇場文化公園,播放了一部特別的紀錄片,一幅幅黑白畫面帶大家穿越到上世紀的鷺江老城,重溫鷺江發展歷程。這是思明區價值觀論壇精心為觀眾們準備的。
憶往昔,聽故事。五位代表著不同年代的老廈門人和新廈門人走上講臺,通過講述,和大家分享心目中的核心價值觀,現場洋溢著濃濃的鄉愁。
這是思明區“價值觀論壇”的第43期,以“鄉愁的表情和諧的味道”為主題,由思明區委宣傳部、思明區社科聯和鷺江街道聯合主辦。演講嘉賓中,有“80后”剪紙傳承人,也有致力于傳播閩南文化的80歲老廈門人;有廈門老字號繼承人,也有活躍在八市的熱心居民。他們談工作、聊生活,用真摯樸實的語言,傳遞著心中核心價值觀的真諦。
當八旬老人姚景良動情地講起自己研究閩南文化的故事時,臺下的居民紛紛點贊。來為他加油的還有他的20多名“學生”。姚景良還經常教大同社區的居民練八段錦,分享健康知識。居民楊黎明說,姚老師身上傳遞著一種向上、樂觀、愛國的精神,這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狀態值得學習。其實,姚景良也是老劇場文化公園的“老熟客”,他來這里為大家講古,還在這里給社區居民上閩南話課程。
在老城區里聽著“老廈門”的價值觀故事,居民們倍感親切,為他們鼓掌加油。65歲的老廈門陳毅慧激動地說,“我見證了老劇場文化公園的前世今生,在改造前,這里曾是廈門電信公司,再后來是鷺江影劇院。如今,這里的成功改造讓居民有了一個休閑呼吸的透氣孔,老劇場文化公園是老城區有機更新的一個成功典范。今天,這里又迎來了一場充滿文化內涵的價值觀論壇,給這里帶來了新的故事。”
現場,一排排火紅的燈籠高掛著,讓老劇場文化公園更加熱鬧喜慶。據了解,這一次的論壇也是思明區價值觀論壇猴年春節前的最后一場活動,主辦方為此精心布置,營造過年的氣氛。“90后”藍源泉路過大元路駐足傾聽后,不禁感嘆:“此時這里洋溢的氛圍不正是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真實寫照嗎?”
【鏈接】
五個人的不同故事 一樣的幸福思明
新老廈門人昨日登上“價值觀論壇”,講述傳承手藝和文化的奮斗歷程
思明區“價值觀論壇”第43期昨日在鷺江街道老劇場文化公園舉行。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吳燕如 圖/記者王協云)剪刀在以樂手上靈活運轉,不一會兒,一幅剪紙作品“和諧”就展現在眼前;黃國寶動情講述母親“扁食嫂”的故事和堅守這一老字號手藝的滿足感;“芋包嫂”陳燕妮分享年輕人繼承手工傳統文化的艱辛和滿足;吳小漢生動講述自己“愛管閑事”為他人提供幫助的快樂感;姚景良老先生堅持一生只為將閩南文化傳承下去……昨日下午的老劇場文化公園,熟悉的鄰居們站上講臺,講述老廈門人和年輕人奮斗拼搏的故事,勾起了聽眾們滿滿的回憶。
“我認識黃國寶的母親扁食嫂,當年還吃過她賣的一毛錢扁食呢。我還認識芋包嫂陳燕妮的父親,他家的芋包真的很好吃,來到老城區,你一定不要錯過老廈門的味道。”住在暗迷巷的楊怡彬看著鄰居們站上講臺講述傳承手藝和文化的故事,連連稱贊,“這樣的活動很接地氣,讓居民們感到很親切。他們的故事是和諧生活的最好詮釋。”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新老廈門人講述他們心目中的價值觀。
【故事】
以樂:以剪紙為樂,記錄美麗廈門
“80后”以樂是漳浦人,如今他已經深深地融入到廈門這座城市。2012年,他在廈門創辦了“以樂剪紙藝術館”。不久前,在鷺江街道的幫助下,他的剪紙作品還有了新家。
28歲之前,以樂的事業發展得順風順水。然而,在28歲那年,他辭職并開始“以紙為樂”。2012年,以樂自費十幾萬元籌備的第一次個人剪紙展,只賣掉了一幅很小的作品,收入328元。但這一切都不能阻擋他追求夢想的步伐。如今,以樂的剪紙作品30余次在國內外獲獎并被收藏。
“我很敬佩那些被評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前輩們,他們的身上有一種堅守的力量。”以樂說,“無需急功近利,在我看來,做喜歡的事情,不應該去糾結太多的名和利。”
以樂很喜歡廈門這座城市,一有時間,他就會把眼前的景物用筆和剪刀記錄下來。他把廈門的著名景點,用剪紙的形式刻畫出來,推出了《印象·廈門》系列剪紙作品。說起心目中的價值觀,以樂表示:“善良和真誠,是一個人立足于社會的根本。我希望自己安安靜靜地,以內心的和諧,與大家一起構建和諧社會,共創美好未來。”
黃國寶:老字號靠的是良心與誠信
黃國寶的母親是老廈門人熟悉的賴厝埕扁食嫂。黃國寶認為,經營老字號不僅需要真功夫、需要良心和耐心,而且需要誠信。
黃國寶用母親的故事來詮釋自己所堅守的價值觀。1964年前后,黃國寶的母親就被叫“扁食嫂”。“母親是個好強的人,做事一定要做到最好。”黃國寶說,“賣扁食就是做人”,顧客就是親人,因為是親人,母親從不計較,他從未見母親和人爭執,這就是和氣生財。
“保住老字號,無論傳承還是創新,全憑良心和誠信。我現在的精力主要用在面條和扁食的質量上。”有人說,黃國寶的行事風格越來越像他的母親。“一碗扁食就是一個窗口。我做的是一種情懷,一種文化。”令黃國寶欣慰的是,到店里來吃的多半是廈門人,來的都是老食客,還有許多人不遠萬里從海外回來吃“古早味”的扁食。
陳燕妮:留住舌尖上的回憶
從“陳老師”變成“芋包嫂”,自從嫁到芋包世家,陳燕妮就學會了包芋包的手藝,成為名副其實的“芋包嫂”。
陳燕妮丈夫的爺爺王朝基是廈門好清香創始人,上世紀40年代在大元路32號開店,經營饒有風味的“燒肉粽”、“芋包”等小吃。作為老王家的第三代傳人,八市營平路口老店承載了陳燕妮和丈夫的艱辛歷程。
“一開始,我以為做芋包是一件有趣的事。”然而,陳燕妮很快發現了很多困難。當時,八市老店沒水沒電,就要搬水接電,雨棚也時常漏水。如今,陳燕妮和丈夫的店走上了正軌,還開了分店,但仍然堅持純手工的制作。“手工制作的味道是機器無法取代的,這是一盤生意,更是一種情懷。”陳燕妮說。
每年春節和清明節,許多老華僑都要到陳燕妮的店吃小吃。陳燕妮說:“我要堅持做下去,八市是個充滿老情懷的地方,我要讓華僑們和老廈門人都來八市老店回憶過去。”
吳小漢:榮譽感比錢更重要
從1985年開始,吳小漢就從漳浦老家來到廈門經營海鮮生意,進而十分了解八市。
吳小漢樂做市場的“和事佬”,幫助維持市場秩序。2014年5月,吳小漢當上義務的市場管理員和“編外協警”。熱心公益的商家組成市場自治小組,吳小漢又當起了自治小組的組長,及時協調化解市場內的矛盾。
去年2月10日上午,市場內一家烤鴨店的機器突然起火,火勢很大,吳小漢發現情況后,立即拿起滅火器,用了4罐滅火器,才把火撲滅。因為這事,思明區授予吳小漢“見義勇為先進個人”的榮譽稱號,獎勵2000元。吳小漢二話沒說,把這筆錢用作自治小組的辦公經費。
每天忙著自治小組的事,吳小漢自然沒有太多時間照顧自家生意。“榮譽感比人民幣更重要。”吳小漢笑著說,他將市場當成自己的家,在處理各種各樣的雜事中,找到了人生的成就感。大家只有在充滿愛心、同情心、互相幫助的社會里,才能生活得更幸福。
姚景良:用“剩余價值”傳承閩南文化
今年80周歲的姚景良經歷過四次摔傷,腦部和腰部都受過重傷,曾被醫生診斷為不治之癥。站在“價值觀論壇”講臺上,姚景良用自己的經歷激勵大家。
姚景良的心里還有一件很重要的事,他說:“我將傳承與傳播閩南文化,作為體現自己剩余價值的最重要工作。”
這一生,姚景良都在研究閩南文化,搜集閩南語故事,辨析閩南方言用詞用字。1958年,姚景良參軍,在部隊里還托親友搜集老故事,直到現在還經常尋找會講民間故事的人。
姚景良很高興聽到別人對他的評價:“聽你講話像是青年,看你的體態是壯年,瞧你的臉部才是老年!”姚景良感嘆道:“我活到老,就要傳播閩南文化到老;活到老,要鍛煉到老,傳遞健康的養生信息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