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廈門在四月掀起了新一波的引力潮。
廈門日報訊(記者汪金銘 廖慧娟 藍碧霞 王元暉)4月6日,北京,中國美術館的一場大型畫展引起轟動。一幅幅風格各異呈現美麗廈門的畫作,吸引大批京城觀眾前來觀展,流連忘返。《鷺海春曉圖》以其宏大氣勢呈現出廈門的美麗全貌,成為最受觀眾歡迎的現場合影場景。這場由百名畫家共同繪就的美麗廈門佳作首次晉京展出,就驚艷了首都。
不管是否到過廈門,觀展的許多藝術家、觀眾表示,對這片美麗的土地充滿了期待和憧憬。
而行走在四月的鷺島,正在開展“深化改革看廈門”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的20多家中央、省駐廈媒體和市屬媒體的記者們對廈門的“美麗”,則有更深刻的體會。
一大批在全國全省具有首創、標桿意義的舉措做法在這里誕生,一個個可以復制的全國全省范例樣本在這里成型。連日來,他們走進市行政服務中心,感受“多規合一”帶來的便捷;進駐廈門自貿片區,了解機制體制的創新;奔赴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體驗全國最有影響力的兩岸青年合作平臺的運作……
隨著采訪的深入,他們眼中、筆下的這片土地不僅擁有碧海藍天,生長著繁花綠意,更是展示中國夢的美麗城市樣本,高站位地統籌規劃,有序實現城市的有機更新,在創新中講究協調,在開放中力求共享,從而讓城市的居民生活更美好,更具幸福感。
“廈門就像一首歌”,兩岸青年輕輕撥動琴弦,用最優美的音符深情吟誦。
“廈門真水”,不同膚色、不同口音的人們努力模仿著閩南腔,對這個充滿“靈動、活力、包容”的海濱城市表達由衷贊美。
“美麗廈門”已成為一個高頻詞,在全國叫響。而真正讓她的美麗內涵得到深層次提升,讓“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成為全體市民的自覺行動,得益于三年前一個戰略規劃的出臺。
今天,廈門正在舉行“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總結提升專家研討會,對《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實施三年的成效進行評估、總結,征求專家意見建議,進一步完善戰略規劃,推動美麗廈門建設的升級。
日前本報派出記者深入美麗廈門建設的各領域,開展調查走訪,力圖真實客觀呈現《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實施三年來的生動實踐,解讀美麗廈門究竟“美”在哪里,是如何“締造”出來的。為時下正努力破解諸多城市病,推動城市科學發展的中國城市,探尋發現美麗廈門的借鑒價值。
戰略規劃
統籌城市轉型發展
廈門,這個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山無高下皆流水,樹不秋冬盡放花”的海上花園城市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之美。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排頭兵”,經過30多年的努力,廈門已從昔日的海防前線小城發展成為生機勃勃的現代濱海城市。
但當全國改革進入深水期,發展遭遇攻堅戰的時期,廈門也面對著轉型升級新一輪發展的新挑戰。
三年前的廈門,正處于這樣一個關鍵的節點。當時,國際國內經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進入后工業時代的廈門,所感受的壓力更大,遭遇的挑戰更嚴峻:政策優勢的減弱,腹地有限的窘迫,區域經濟的擠壓,調結構轉方式的陣痛,城市規劃發展的困擾,島內外發展的不平衡,生態保護的脆弱……舊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新的增長動力卻尚未形成。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對廈門發展寄予厚望,要求廈門以更大的決心和勇氣深化各項改革,以更寬的視野擴大對外開放,努力在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為貫徹落實好黨的十八大精神,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對廈門發展的重要指示,破解廈門發展進入新階段面臨的新問題、新挑戰,經過認真的審視和思考,市委市政府于當年5月正式啟動編制《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工作。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蒙徽多次強調:建設美麗廈門是轉型所需,使命所系,民心所盼,是廈門實現科學發展、轉型發展的主動作為、創新作為、發展作為。
《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制定本身就是一個凝智聚力、共同參與的過程,市委市政府組織多場課題調研、專家論證,單單征求群眾的意見建議就多達3.2萬余條。2014年1月24日市十四屆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美麗廈門藍圖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這是一個統籌城市發展,具有全市共識和法律效力的綱領性文件。
在《美麗廈門戰略規劃》中,廈門自覺主動地把自身的發展放在黨和國家的重要戰略和全國全省深化改革的時代坐標中去謀劃。“兩個百年愿景”為廈門勾勒出美好的未來——到建黨100年時,建成美麗中國的典范城市;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展現中國夢的樣板城市。“三大城市戰略”立足于城市空間層次,提出區域協作的大海灣戰略,跨島發展的大山海戰略和家園營造的大花園戰略。“五個城市定位”從國際、國家、對臺、區域和城市的不同層面,讓廈門更清楚地明晰自己在不同維度中的地位及發展目標。配套出臺的“十大行動計劃”,則讓規劃的落實有了具體的抓手。
美麗廈門共同締造,鼓浪嶼成為“美麗廈門精華版”。(記者 張奇輝 航拍器攝)
建設“美麗廈門”的歷程也是廈門落實“五位一體”,推進科學發展、轉型發展的歷程,其間創造的幾個“一”,正是美麗升級的見證。
形成一張藍圖——通過開展多規合一、解決各類規劃“打架”的矛盾,盤活55平方公里建設用地,初步形成坐標系統一致的“一張藍圖”,同時把生態控制區、城市開發邊界,納入地方立法范疇,保障了“一張藍圖”的運行。
創新一種方法——提出“共同締造”的理念,創新性地將黨的群眾路線應用到美麗廈門的建設實踐中。推進決策共謀、發展共建、建設共管、效果共評、成果共享,激發群眾參與締造美麗家園的積極性,真正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在參與中培育形成共同精神。
實現一個提升——通過規劃變革,優化空間結構;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治理體系和以群眾為核心的有效治理方式,促進城市的整體性、系統性、生長性的形成,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及治理能力。
三年來,廈門成為國家多項試點示范,獲得了諸多榮譽稱號: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國家海綿城市建設和地下綜合管廊建設雙試點、大陸綜合實力十佳城市、中國智慧治理領軍城市、對外開放金牌城市……
無論規劃多么宏大,成效多么多樣,有一條主線始終貫徹其中,那就是“以人為本” 。這也是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蒙徽對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提出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城市是大家的城市,要讓各類人群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就要實現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歷史文化的傳承接續、社會發展的包容有序,要讓社會各個層級的人分享發展成果,與城市共存共榮”。
沿著美麗廈門的實踐軌跡探尋,隨著美麗畫卷的徐徐展開,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城市以人為本,在發掘自己特質,尋找適合城市發展規律,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及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建設征程上的思考與實踐、提升與變化……
一張藍圖
構建理想空間形態
城市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依據功能布局來調整土地利用,從而保證社會利益的最大化,讓城市發展更加科學高效?廈門從規劃著手,確定了廈門城市總體功能,繪出了一張藍圖。“多規合一”則保障了這張藍圖的運行。
清晨暖暖的陽光,灑在海灣公園晨練的人們的笑靨上。這個鍛煉休閑的好去處,卻曾經引發一些市民的擔憂:海灣公園在廈門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中屬于非建設用地,在城鄉總體規劃中又屬于建設用地,公園會不會在城市發展的進程中“說沒就沒了”呢?如今,大家的心里踏實了。實施“多規合一”后,海灣公園調整為生態控制用地,公園將被永久保留。
完善“多規合一”編制辦法及技術標準,形成“一張藍圖管控到底、一個平臺協同管理、一張表格受理審批、一套機制保障運行”的工作機制,這項“廈門經驗”成為范本在全國推廣。
“通過調整空間規劃后,廈門多出了55平方公里的建設用地。”從廈門市規劃委透露的這一數據令許多專家驚嘆,對總面積只有1699平方公里的廈門來說,這著實是個不小的數字。
讓該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精確反映了廈門城市發展的基本思路。這座走在國內轉型發展最前列的先鋒城市,以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環境宜居度為依據,按照生態保護區、協調發展區、重點發展區、優化提升區四類功能,劃定了全市主體功能區。
12.4萬塊相互“打架”的規劃圖斑,被統一到了一張圖上。廈門以強大的魄力,建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形成生態控制線、城市開發邊界、海域系統、全域城市承載力四大板塊一張藍圖。
而“多規合一”綜合平臺的構建,讓廈門的城市管理快步邁上了“精細化”的道路。這里統一的空間信息共享平臺,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建設項目、規劃、國土資源等空間信息資源的共享共用,實現了各部門的業務協同辦理。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一島一帶多中心”的城市空間格局,日益清晰地鋪展在人們的面前。這三年,廈門以跨島發展戰略為核心,組團式推進廈門本島組團、集美組團、海滄組團、同安組團、翔安組團五大城市組團建設,在此過程中,軌道交通、翔安機場、海滄新港區、城市快速路系統建設快馬加鞭。快速建成的鐵路、公路、空中交通樞紐,就像是一根根龐大的血管,為廈門這個激情跳躍的“心臟”輸送著源源不絕的動力。
在海峽西岸都市群中,位于“幾何中心”的廈門格外醒目。如今,以空港中心構建的廈泉國際空港經濟區,以及以東南航運中心構建的廈漳國際海運大港,凸顯出的,不但是廈門的區域戰略地位,更是這座美麗城市在城市群中的“協調”作用。近年來,廈漳跨海大橋、龍廈鐵路、廈深鐵路、廈成高速建成通車,全國首個自動化碼頭正式運營,廈漳港口一體化整合順利完成。廈漳泉大都市區確定的同城化第一批、第二批共57個項目,已完成21個,廈門泉州(安溪)經濟合作區思明園、湖里園已開工建設,海投(長泰)科技創業園也在加快推進。而日益發達的港口、鐵路樞紐和機場,也讓作為區域中心城市的廈門在“協調”不斷壯大的人流、物流中,有了更大的擔當。
有位專家曾評價,美麗廈門戰略規劃首場戰役是“規劃仗”。的確,通過規劃,優化空間布局,加強城鄉統籌,讓城市的運行更科學高效,廈門也由此贏得了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來催發內生動力,推動產業轉型、城市轉型和社會轉型。
5+3+10
繪就產業升級線路
不久前,美國知名智庫米爾肯研究所為中國內地城市經濟表現進行排名,在266個地市級以上城市中,廈門名列第七。報告顯示,廈門GDP質量持續改善。這得益于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產業提升行動被列在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十大行動之首。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為落腳點,廈門大力構建“5+3+10”現代產業體系,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提升傳統產業,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做優做精現代都市農業,通過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綠色發展。
截至2015年底,廈門三次產業結構為0.7:43.8:55.5,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第三產業比重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財政總收入突破千億元,土地產出率由2010年的1.3億元/平方公里提升到2015年的2.2億元/平方公里。
現代服務業撐起廈門經濟半壁江山,成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整的最大亮點。軟件信息業,是廈門十大千億產業鏈的重要一翼。在廈門本島東部,占地一平方公里的軟件園二期,集聚了上千家軟件類企業、五萬多名軟件信息業從業人員。軟件園里著名的“3M”企業,即美圖、美亞柏科、咪咕動漫,風靡全球,成為行業的引領者。
2015年,廈門軟件信息業產值已超過900億元,金融服務業、旅游會展業產值突破千億元。全市規模以上重點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61.2億元,營業收入占全省的41%,總量居全省首位。
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是廈門加快轉方式調結構的一個縮影,折射出的是發展觀念改變帶來的巨變。
廈門經濟總量小,如何在新一輪的經濟增長中搶占先機?廈門決策層達成共識: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集成電路產業作為信息技術產業的核心,是今后我國重點發展的高端制造業之一。2014年以來,廈門積極布局集成電路產業鏈,全市已有70家集成電路企業,涌現出優迅高速芯片、瀚天天成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具備成長潛力的本土骨干企業。
從“創造”到“智造”,從“項目”到“平臺”,從“管理”到“服務”——轉變關鍵之處,字字千鈞。
一項項舉措強力推出,通過項目、基地、人才三位一體的整體推進機制,全方位支持開展科技創新。
圍繞實施《中國制造2025》,廈門大力引進和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及產業鏈上下游配套項目,加快培育形成平板顯示、半導體和集成電路、計算機與通信設備等10大千億產業鏈(群);以創建國家信息消費示范城市作為突破空間資源制約、實現轉型發展的重要抓手;深入實施“海納百川”、“雙百計劃”等高層次人才引進政策,完善人才服務保障和創業發展體系……
認識之變、觀念之變,帶來格局之變。一批批眾創空間、創客、創新工場在廈門興起,全市共梳理構建了29個創新創業集聚片區和92個眾創空間,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廈門掀起熱潮。小微企業迎來了春天,市財政提出三年內安排不低于48億元的資金,扶持他們的創新創業。
共同締造
創新社會轉型治理模式
城市發展要立足系統推進,不僅需要轉變發展模式,也要改變治理模式。去年7月,國家民政部在廈召開全國社區治理創新工作會議,以“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為載體的社區治理創新經驗得到高度評價,并向全國推廣。
過蕓溪邊的楊厝村,“臟亂臭”問題一度很嚴重。經過兩年的共同締造,楊厝村舊貌換新顏。日益完善的生活配套,與自然美景相映成趣,“農家樂”生意做起來了,鄉村旅游紅紅火火。
發展經濟,也留住鄉愁。近三年來,全市有176 個社區(村居)按照共同締造的理念和辦法,建成了美麗鄉村、美麗社區的典范,有160個社區(村居)按照典范的標準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一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治理體系,滲入了廈門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共同”二字,創造共同的家園,也塑造了城市的人文精神。廈門各街道、社區通過培育各種社區志愿服務組織,引導居民群眾自治管理、自我服務。
核心在共同,基礎是社區,群眾為主體——這樣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一起做”,變“靠政府”為“靠大家”,變“我和你”為“我們”。從政府單向決策實施到廣泛發動群眾共同參與,從單純為群眾服務到培育群眾精神,廈門找到了社會治理的“新路子”,可喜的變化不斷發生。
沿湖觀光自行車道建起來了,臺灣風味小吃引進來了,甚至連路邊的一棵樹,它的認養主人有可能就是一位臺胞……在廈的臺商臺胞也加入了共同締造的隊伍,他們積極參與共治共管,將臺灣社區改造、治理的一些好經驗介紹落地到廈門,讓他們心目中的“第二故鄉”變得更美。
增強家園認同感,培育城市的共同精神,廈門找到了美麗提升的密鑰,實現了經濟與社會共發展,城市與市民共成長。
攬風世界
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
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提出時,有一個問題曾引起討論,廈門的美究竟是什么?美體現在哪里?在反復探討,邊實踐邊思索中,廈門人終于找出了最能撥動人心的廈門美——那種既“留得住鄉愁”,又能擁抱世界的特質。
面朝大海,得改革風氣之先的廈門,既積淀了黃土文明、閩南文化的綿遠深厚,也吸納了藍色文明、海洋文化的開放包容。而這,正是廈門有別于其他城市的特質。
如何保留、發掘好這種特質?美麗廈門必須著力于兩個“環境”的打造。其中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至關重要。。
“加快打造市場化、國際化、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力爭躋身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城市行列。”廈門出臺了《關于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意見》,加速了深化改革的步伐。
廈門自貿片區便是改革的試驗田。自貿試驗區揭牌以來,廈門在制度創新方面交出了一張漂亮的成績單。“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的商事登記制度已經在全國實施,這個從廈門走向全國的改革創新做法,正在讓廣大企業受益。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提供貨物申報、貿易許可等87個服務項目,實現“一個窗口、一次提交、一次辦結”,成為商務部向國務院推薦的全國最佳實踐案例。目前,福建省通報的126項創新舉措中,廈門片區有62項,其中22項全國首創。
依托自貿試驗區平臺,廈門進一步創新體制機制,全力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發揮“僑”“臺”優勢和特色,做好“引進來”與“走出去”,努力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本月起廈蓉歐班列將延伸至臺灣,臺灣運往歐洲的貨物將通過海鐵聯運方式,搭乘班列直達歐洲。自貿試驗區與“一帶一路”兩大國家戰略在廈門“無縫對接”,海絲與路絲在廈門交會,并形成一條向西橫跨歐亞大陸、向東串聯臺灣地區及東南亞各國的物流大通道。
一批有實力的企業正大膽地“走出去”,到國際市場上參與競爭。2013年,國內最大的織帶生產企業廈門姚明織帶飾品有限公司順利把工廠開到了印度東南部的安特拉邦;2015年11月,廈門第一個海外投資貿易服務聯絡點在印度孟買成立。
建設兩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區,廈門積極行動。廈門率先在自貿試驗區內設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率先推出對臺招商聯盟合作機制,為臺企投資入駐提供“一站式”服務;廈臺海運快件常態化運作,開通“廈門—基隆—臺北”進出口業務,實現廈臺海運相向互通……
以破釜沉舟的勇氣革弊圖新,以海納百川的胸襟擁抱世界,美麗廈門,再度以乘風破浪的姿勢駛向新時代。
生態優先
留住青山綠水藍天
這幾年,“廈門藍”這一新詞匯,開始在市民游客的微信、微博里流行了起來。環保部今年年初正式對外通報的2015年74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廈門位列“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前10個城市”的第二位。
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從改革開放前的7.4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3466.01億元,建成區面積擴大了近20倍——數字所構筑的,是廈門經濟特區設立以來,這座城市高速現代化的進程。然而,與之對應的,卻是廈門優良如初的生態。尤其是這三年,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為新常態下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推開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廈門著力推進“藍天、碧水、綠色、寧靜、潔凈”五大環保工程,全面提升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小流域整治,是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一項重要議程。把脈問題,系統治理,多元共治,機制創新——從海滄過蕓溪、集美許溪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廈門摸索出這樣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經驗。隨著經驗在九條溪流的全方位推廣,如今,全市9條流域的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7%,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在100%。
海洋是廈門的生命線,116個監測站,成為廈門海域的“守護神”。設置在東西海域、同安灣、杏林灣、馬鑾灣等的這些“電子眼”,實時掌握著廈門海洋環境的細微變化——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就是從這樣一個個小小的細節做起。在首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12個市、縣(區)中,廈門作為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位列其中。
讓城市的雨水像海綿一樣 “吐納”自如。廈門,作為全國唯一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雙試點城市,在中央財政20多億元專項資金的助力下,正致力于完善雨洪管理,讓都市回歸自然。目前,全市已完成37處城市易澇點改造,建成納入綜合管廊的市政管線210公里。
綠色工程也在不斷推進。全市森林覆蓋率從2013年的39.53%提高到目前的41%,人均公園綠地11平方米,一個“山海相護、林海相通”的生態安全格局,構筑在廈門的版圖上。三年來,廈門強力打造“公交+慢行”主導的綠色交通體系,建成公共自行車道205公里、站點435個。無論是軌道交通,還是公交場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與廈門的“生態”緊緊牽系在一起。
廈門981平方公里的生態控制區,占到全市陸域面積的57.6%——這個數字,凸顯的正是廈門的生態理念。
《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的正式實施,讓廈門再次聚焦了全國的視線。這是全國第二部、福建第一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法規,伴著新法規蕩漾出的油墨清香,廈門的生態建設,大踏步邁入剛性管理、長效治理的新常態。
同樣令人矚目的是,這三年,廈門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試點,全面推行生態文明建設“一票否決”和表彰獎勵制度,生態文明建設政績考核權重從4%提高到24%以上,生態建設投入超過GDP的3.5%。此外,去年8月廈門順利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成為福建省首個通過驗收的城市,也是全國第二個通過驗收的副省級城市。
結 語
未來的五年是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描繪了十三五期間中國的發展藍圖。不久前,國務院剛批準了《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廈門如何著眼于全國全省發展大局,科學謀劃未來五年的美好前景?市委、市政府立意高遠,運籌帷幄,全面貫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明確提出了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升級版——未來五年廈門將更加著力于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以 “五大發展”的理念豐富和提升建設美麗廈門的內涵、途徑和舉措,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在全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爭當“五大發展”示范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