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涌現出一批志愿服務典型,圖為白鷺志愿者在鼓浪嶼給游客派發文明旅游宣傳單。(資料圖)
海西晨報訊(記者陳佩珊)“不虛此行!”昨日,在走訪了延奎小學、社區書院總部、嘉蓮街道等后,中央文明辦調研組一行發出感慨,“廈門志愿服務做得好,為各地志愿服務工作積累了寶貴經驗”。中央文明辦一局副巡視員王朝彬將廈門稱為全國志愿服務的“老典型”,用八個字形容廈門的志愿服務工作———“經久不衰,歷久彌新”。
“小手拉大手”這一理念讓王朝彬印象深刻。他回憶,他幾年前來廈門,就在一小學聽說了“小手拉大手”這一模式。此番來廈,再看到延奎小學開展的“垃圾不落地行動”,不由得將兩個學校聯系起來,“廈門的學校,在志愿服務上發揮了獨特的作用。”王朝彬說。
這次調研,以社區為主。社區作為開展經常性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場所,以需求為導向,彰顯了廈門志愿服務的活力。在走訪了嘉蓮街道友鄰中心、廈港街道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后,各社區因地制宜、各具特色的志愿服務也得到了王朝彬的充分肯定。“廈港街道老社區多,人情重,鄰里關愛特色明顯;嘉蓮街道發展快,經濟好,志愿服務更現代化。”王朝彬認為,志愿服務能否做起來、能否做好,就應該結合社區實際情況進行。
在志愿服務工作中,廈門涌現了許多新理念。義務交警隊全國首創,法庭義工走在全國前列,光明志愿聯盟、白鷺志愿聯盟、“小黃帽”文明交通志愿者聯盟深耕各行業、各領域,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完善、不斷創新。新理念來自實踐,王朝彬十分欣賞廈門對志愿服務的整合,“廈門的志愿服務已經到了上規模的時候。”
廈門與臺灣一水之隔,在廈門的志愿服務中,也有不少臺商、臺胞的身影。王朝彬提出,廈門可積極借鑒臺灣義工的好經驗、好做法,如項目運營等。
【亮點】
探索嘉許回饋 健全完善機制
嘉蓮街道有個銀行,沒有實體的點,但不少人都知道。這個銀行叫“志愿服務存儲取銀行”。根據志愿服務記錄,時長達到一定標準,志愿者即可優先免費享受理發、配鑰匙等服務,還可享受友好商家提供的優惠折扣等。
在廈門,隨著志愿服務的深化,已有多個社區、街道摸索出了一套屬于自己的回饋機制。在嘉許方面,自2008年起,廈門每兩年評選表彰一批優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務組織,在白鷺洲公園等公共場所、城鄉社區建設“好人路” 、“好人墻”等,宣傳優秀志愿者先進事跡,營造志愿光榮的社會氛圍。
嘉許回饋制度只是廈門志愿服務規章制度建設的一個縮影。目前,廈門擁有多個志愿服務信息平臺。為強化信息建設,廈門計劃今年重點推進“互聯網+”志愿服務工作,依托已介入的“志愿云”信息系統,爭取實現在線實名注冊、項目發布、供需對接等功能。
整合社會力量 充實服務隊伍
在廈港,有位老人在接受了志愿服務后說:“60歲不算老,80歲剛剛好。”此后,他便參與了社區志愿活動。從接受志愿服務到提供志愿服務,這樣的事例在廈門比比皆是。
近年來,廈門有效整合社會力量、充實服務隊伍、統籌服務資源,調動了全社會的廣泛參與。領導做志愿、黨員做志愿、群團組織做志愿,這在廈門隨處可見。為發動全社會參與,廈門把志愿服務作為文明單位創建的一項重要內容,納入日常考核。
“老百姓說好才是真的好。”這是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文明辦主任黃鶴麟常說的一句話。志愿服務需要社會廣泛參與,這就要求做好服務陣地建設,以點帶面,穩步推進,使志愿服務人人可為、處處可為、時時可為。 2013年起,廈門先后在中山公園、廈門火車站等87個公共場所設立學雷鋒志愿服務站,在交通路口、公交站點等設立163個學雷鋒志愿服務點,243個文明單位主動認領對接,開展文明勸導、秩序維護等志愿活動。
社區書院培育志愿服務文化
在廈門社區書院總部,點開屏幕上的書院地圖,密密麻麻的圓點遍布島內外,它們就是各級社區書院。自2015年6月廈門首個社區書院在翔安區新圩鎮云頭村成立以來,各區的社區書院紛紛現身,現全市已有25個社區書院敞開大門,在培育志愿文化、營造志愿服務的濃厚氛圍上發揮了大作用。
培訓是提高志愿服務水平的重要途徑。近日,社區書院日常管理中多了項內容——志愿服務培訓師資庫。這支師資隊伍成員來自領導干部、專家學者、志愿骨干。師資庫采用中央廚房形式統籌配備資源,定期按需配送課程,開展相關知識和技能培訓,培訓內容涵蓋志愿服務精神、理念、志愿服務禮儀、文體活動、心理疏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