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后的神山三航小區整潔有序,原本榕樹下臟亂差,如今變身為小公園。(記者 王火炎攝) 廈門日報訊 (記者 袁舒琪)《廈門市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意見》最近出臺,根據《意見》,力爭在三至五年內,基本完成全市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 老舊小區改造提升,是貫徹落實中央“精準扶貧”精神的生動實例,也是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積極探索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生動實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去年廈門在全市390個老舊小區中,篩選了思明區的海洋新村、先鋒營小區、陽臺山、玉荷里盈翠里小區,和湖里區的金鼎社區、神山三航小區等6個老舊小區,開展試點改造提升工作,并在去年底全部完成改造工作,4600戶居民因此享受到實惠,群眾滿意度達90%以上。 市建設局表示,通過6個老舊小區的改造試點,廈門初步形成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即明確小區改造提升以“先民生再提升”的思路,首要解決居民的用水、用電、用氣等問題,并充分運用“共同締造”理念,讓居民參與老舊小區改造全過程,最終令老舊小區的居住品質得到改善,社區治理體系趨向完善,群眾幸福感、滿意度進一步提升。按照計劃,思明區今年計劃改造提升老舊小區71個,總建筑面積約50萬平方米。湖里區共有22個小區符合改造條件,將力爭在今年底前完成60%的改造提升任務。 舊貌換新顏,增強居民幸福感,隨著今年廈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的全面鋪開,未來廈門還將有越來越多“飽經風霜”的小區重煥光彩。 精準發力 重點解決生活配套問題 “您看,我們的小區變得多漂亮!”在思明區玉荷里盈翠里小區,熱情的居民拉著記者參觀他們的“新家”。這個已經歷30年風雨的老舊小區真正脫胎換骨了,供水、供氣、污水管網等市政設施全面更新,樓面、樓道、房前屋后得到美化綠化,一排排路燈照亮回家的路。 同玉荷里盈翠里小區一樣,去年底其他幾個試點小區的市政配套、小區環境、建筑物本體也都得到了完善和提升,社區自治、后續管理逐步建立。 “小區缺什么就補什么、群眾需要什么就完善什么、什么問題突出就解決什么問題”,遵循“先民生后提升”的提升路徑,廈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瞄準群眾需求,精準發力。按照市建設局房地產開發與物業管理處處長王朝暉的說法,老舊小區改造不是“面子工程”,不止外觀形象的改變,更在于切實解決老百姓迫切需要解決的供水、供電、燃氣等問題,把成效體現在居民滿意度和幸福感的提升上。 按照計劃,今年廈門老舊小區改造將繼續以完善小區市政配套設施為切入點,重點解決居民的用水、用電、用氣等問題,讓老舊小區的配套設施和公共服務跟上“美麗廈門”的發展,再按照居民群眾的意愿,對小區建筑物本體和周邊環境進行適度提升。 共同締造 讓居民成改造“主角” 拿著手機,湖里區殿前街道神山社區的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張水波來回翻看著幾張照片。這些照片拍的都是神山三航小區的居民,如彭衛泉等居民在元旦、“五一”假期自發打掃小區衛生,黃志和和妻子義務為小區內的植物澆水、除草。 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已經不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行動,更是以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發動居民主動參與,讓群眾成為小區改造“主角”的探索之舉。廈門的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中,“共同”二字是關鍵和核心,在改造前要問需于民,形成共謀,改造中要問計于民,達成共建,改造后要問效于民,實現共評,做到群眾滿意的才通過。 自己的事,自己做主。居民們擰成一股繩、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汗往一處流,同向發力,涌現出不少值得借鑒的創新做法。廈港街道海洋新村居民自發成立了自治小區,廣泛發動左鄰右舍參與改造提升;鷺江街道先鋒營小區的居民紛紛加入義工隊伍,自己動手扮靚家園;金鼎社區認捐認領的比例達到85%,公共建設部分每戶出資額達到800元。 這些在時代變遷中失去光彩的小區,在這場全民參與的改造提升中,讓居民越來越真切地感受到老舊小區有機更新的變化,感受到共同締造帶來的實惠。 創新管理 著力構建社會治理新模式 金鼎、神山兩個社區,召開多元共治理事會、改造意見征求會、社區事務聽評會,聽取并解決了“停車難”“水壓不夠”等群眾特別關注的問題;玉荷里運用“海綿城市”理念,提升綠化帶吸水、蓄水等功能,將小區打造成坐落在鬧市中心的“生態小區”,鷺江街道創新成立專門服務老舊小區自治管理的非盈利性社會組織“家園服務中心”,為老舊小區提供自治小組籌建、物業管理培訓、公共資金托管等服務……居民不但參與改造,還積極投入后期的治理。不經意間,老舊小區改造提升工作還開創出一條社區治理現代體系構建的新路子。 以試點老舊小區改造提升為載體,廈門將不斷改善民生與城市轉型相結合,創新“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治理體系,建立社區居委會、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三方聯動機制,完善小區后續自治管理,把管理實現從“靠社區管”到“自治共管”的轉變,堅持“居民自治”與“改造提升”雙同步的原則,建立小區公共管理、維修資金歸集等長效機制,深化改造成果,解決改造后期管理難題。 據了解,下一步,廈門還將推行小區分類治理,根據小區實際情況,推行居民自治管理、購買菜單式物業管理以及引進專業物業公司管理服務等模式,促進小區管理規范持續。多元拓展公共維修資金,通過“居民自籌+政府補貼+公共收益補充”等方式,建立老舊小區維修資金歸集、管理、使用機制,增強小區“造血”功能。 |
相關閱讀:
- [ 05-23]廈門某小區業主購房多年仍無產權證 買的竟是違建房
- [ 05-17]廈門郵輪母港三季度將動工 擬5年內建成|島內外32個小區年內將安裝管道燃氣
- [ 05-17]廈門島內外32小區年內將安裝管道燃氣 8000戶居民受益
- [ 05-15]廈門老舊小區改造提升意見出臺 力爭3至5年內完成
- [ 05-10]廈門:三歲女孩在小區門口玩沙 遭小車碾壓后身亡
- [ 04-26]廈門一小區墻壁倒塌砸死裝修工 拆隔墻時發生意外
- [ 04-19]廈門金昌路增設后坑前社站 金尚小區公交車站遷移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