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水產研究所與臺灣海洋大學技術合作意向書簽訂儀式。(本組圖/記者鄭曉東攝) 2016海峽兩岸水產增養殖與病害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閩臺水產學術研討會現場。 參加海峽兩岸水產增養殖與病害學術研討會的臺灣嘉賓參觀福建海洋漁業科學館。 廈門日報訊(記者林雯)2016海峽科技專家論壇分會場活動之一——2016海峽兩岸水產增養殖與病害學術研討會暨第六屆閩臺水產學術研討會昨日在位于東渡的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召開,60余名來自海峽兩岸的水產科技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水產增養殖難題的破解之道。 昨日,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和臺灣海洋大學還共同簽署了技術合作意向書,未來雙方將在石斑魚抗病選育分子基礎及NNV免疫防治基礎研究方面展開合作,構建兩岸科技合作創新平臺以及兩岸水產科技合作人才的培育與科技交流平臺,帶動兩岸石斑魚科技研發,從而實現兩岸石斑魚產業的優勢互補。 會議內容 搬開水產養殖的“絆腳石” 文蛤會缺氧?石斑魚會感染神經壞死病毒?羅非魚的抗病基因是什么?是的,這些普通人如聽“天書”般不解的問題,就是昨日兩岸水產專家們展開“頭腦風暴”的內容。 看上去,養殖水產品在市場上隨處可見,但實際上,養殖戶在生產過程中卻經常要過五關斬六將,一點小小的病害,就可能要了一池子魚的命,養殖戶辛辛苦苦勞作,最后卻血本無歸的事并不罕見。 如何從科研技術方面搬開這一塊塊阻礙產業發展的絆腳石,這也是兩岸水產科研專家們需要共同面對解決的難題。昨日簡短的開幕儀式上,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吳南翔是這樣闡釋此次會議召開的意義的——他說,當前兩岸漁業都面臨著轉型升級的挑戰和機遇,這次會議的召開正是要研討、交流海峽兩岸水產增養殖與病害防控領域關鍵技術的最新研究進展,探討水產增養殖與病害防控技術的開發和合作發展方向,以此推進海峽兩岸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增進兩岸水產界同行的了解與友誼。 |
相關閱讀:
- [ 05-25]水產界全產業鏈盛會明在廈舉行 近300家企業參展
- [ 05-16]3米長中華鱘標本進駐福建海洋漁業科學館 水產科技周在廈啟動
- [ 04-19]臺灣宜蘭縣水產罐頭 首次從廈門海滄口岸登陸
- [ 01-17]同安出口水產罐頭獲得國際認可 獲世界糧食計劃署采購
- [ 08-05]開漁后廈門水產市場魚鮮品種逐漸增多 價格也大幅下調
- [ 07-29]一環衛工做好事摔傷迷路 眾人愛心接力幫扶阿伯
- [ 05-25]第十屆漁博會今天開幕 在會展中心舉行為期三天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