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日報訊(記者 何炳進 實習生 郗錦超)本報昨日曝光明發商業廣場的“芭麗”利用免費送東西做噱頭,結果進店做皮膚測試要求交錢。不少讀者致電本報熱線也反映遭遇過類似經歷,不良商家同樣的手段在多年前就已經存在,本報也多次曝光過,但為何屢禁不止?記者進行了追蹤關注。
本報報道也引起了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關注,對方回應稱,正在探討嘗試改進,尋找新的辦法。
【變化】
免費陷阱“瞄向”男性 收回傳單不留憑證
愛美是女生的天性,不少商家也借此布下“免費陷阱”讓不少人上當,本報此前也多次曝光過。
2012年6月,市民小王和朋友在羅賓森購物廣場附近體驗了“絕對免費”的皮膚測試,體驗后被告知要交300元,本報曝光后,有關部門介入,美容院涉嫌詐騙被勒令停業;2012年7月,洪小姐在明發一家美容店體驗免費美容,被涂上美容產品后才知道清洗需要100元,有關部門介入后美容院因無照經營被停業。
近兩年來,這種免費陷阱沒有減少,反而出現了一些相應的變化。
隨著男性護膚意識的不斷增強,一些不良的美容院也擴大了經營目標,轉而向男性出手。本報熱線也接到多位男性市民講述類似遭遇。除此之外,如今的不良美容院讓消費者體驗過程中,分發的傳單如數收回,交錢也采取現金支付不留發票等憑據。
四年過去了,免費陷阱依然在,變的是對象和細節,但以“免費”為噱頭帶消費者進店,“免費體驗”完后再收費——這種涉嫌欺詐消費者的手法一以貫之,并沒有變化,要如何破解?
【困局】
監管部門取證難 存法律空白
在許多美容欺詐的案例中,都會發現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存在取證難的問題。“接到投訴舉報后,會先登記立案,然后進行調查取證,證據確鑿的話確認商家的違法事實,就可以依法進行處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稱,處理消費者投訴美容欺詐的過程中,取證往往存在許多困難,一些消費者因為沒有取得或者保留相關的消費憑據,最終往往只能對商家采取警告。
“芭麗”美容院6月份就已經被思明區衛生監督所發現存在無美容場所衛生許可證,并下發了暫停營業并整改的通知書。然而,在整改期間,“芭麗”美容院照常營業,甚至超過了整改的期限也依然如故。對此,衛生監督所的工作人員也表示無奈,“我們只能對他們進行相應的罰款,但他們不關店,我們也沒有強制他們關店的權力。”工作人員稱,目前法律上來講,對不良商家發了整改通知書,商家不遵守受罰款后,法律并沒有進一步的相關規定。
【建議】
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消費者提高警惕
美容欺詐屢禁不止,如何更好地杜絕此類現象?衛生監督部門和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的工作人員目前都表示,今后會加強這方面的巡邏檢查,發現不良商家會及時處理。
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如何從根源上杜絕?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提及,一個現成的平臺是——“廈門市商事主體登記及信用信息公示平臺”,不良商家的相關記錄都會登記在列,消費者在消費前,可多個心眼查詢商家是否有不良記錄。但有市民就建議,光有不良記錄是沒用的,要讓不良記錄成為商家的“污點”,才有可能促進其整改,“比如,可以讓不良商家簽訂誠信經營保證書,如果一犯再犯則納入不誠信記錄,情節嚴重可吊銷營業執照。”
金海灣律師事務所的鄭志寧律師表示,要加快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用司法手段堵住美容欺詐的漏洞。對消費者而言,切勿輕信“天上掉餡餅”的事,不要貪圖商家的免費活動,多了解、注意一些消費陷阱。
另外,消費者自身也要提高維權意識,在消費過程中,一定要索要相關的消費憑證。
【手記】
治頑疾 別拒絕開腦洞
昨日報道見報后,有個讀者打進本報熱線說,衛監部門在推行“明廚亮灶”的工程,用監控管理廚房,市場監管部門能否借鑒呢?記者將讀者意見轉達后得到的回應是:這與美容消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無法借鑒;而且這需要法律上的授權或商家同意才能進行。
誠然,以目前現有的條件確實難以推進,但并不代表在不久的將來完全不可行——推動立法、說服商家,并且與其他的相關舉措如投訴影響誠信記錄結合推行,頑疾或許就有了破解的可能性。
當然,這并不代表這種借鑒就是有道理的。我們試圖表達的是,頑疾之所以頑固,就是因為“難解”,更需要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如果只是使用原有方法,對創造性的“開腦洞”建議予以拒絕,頑疾就會依然頑固,治理就會原地踏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