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康城社區的居民其樂融融。
[核心提示]
一年多的探索實踐,廈門社區書院建設形成獨具特色的“廈門經驗”,受到中宣部和中央文明辦肯定。“深化改革看廈門”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第四階段主題采訪,12日走進集美康城書院,了解廈門創新社區文化教育,創建集學習教育、組織孵化、群眾議事、文體活動于一體的社區書院,培育社區共同精神的舉措成效。
廈門日報訊 (記者詹 記者 黃嶸)康城書院是廈門25家試點書院之一,到今年底,廈門社區書院將達到100家。社區書院,名字中便帶著悠遠的文化傳承,讓這座南方濱海之城盡帶書香味。但社區書院所擁有的,不僅是千年一脈的書香,還有美麗廈門共同締造之下的共同精神。
【微場景】
窗后的紙飛機
一架紙飛機,從康城社區一戶居民家飛出。連續一周,64歲的王秋月每天買菜回來,都能看見鄰居家窗臺后,小姑娘朵朵在不停疊紙飛機。不時便有一架飛出,落到小區里,有些隨風掛在矮樹梢上。
王秋月敲開鄰居家門。原來,父母上班忙,放暑假的朵朵只能獨自在家,寫作業看書趴窗前看天高鳥遠。小姑娘想出門玩,可父母放心不下。王秋月對朵朵媽說,你們上班就把朵朵交給我吧,我帶她上書院去。王秋月是東北人,退休后便來廈門和兒子一家住。每天買完菜,她都會帶上5歲的小孫女么么到社區書院去。
12日上午,采訪團走進康城社區書院。王秋月、朵朵和么么,正在閱覽室看書。“一大早我們仨把書院里的各場活動都轉了一遍,在亭子里唱了一會歌,兩個丫頭最后決定來看書。”王秋月喜歡看養生保健書籍,倆丫頭喜歡故事書。么么很喜歡小姐姐,不時偎依著,朵朵便輕聲給么么念《人魚公主》的故事。
76歲的黃后棟也每天“泡”在書院里。他是退休老師,拉起手風琴,和大家一起吹拉彈奏唱歌跳舞。31歲的媽媽許清,腆著肚子,牽著大寶,剛參加完歡樂親子黏土活動。大寶在桌上搭了個小屋,說那是給弟弟妹妹準備的游樂場,樂得許清言語和眉梢都帶了笑。
【微對話】
鄰居都變成熟人了
記者:您現在每天都帶著兩個丫頭來社區書院?
康城社區居民王秋月:來,天天來。老窩在家,么么一集接一集看電視,我喊她,你別看了,眼睛要壞的。小丫頭還生氣,她說不看動畫片我干嘛啊。別說小丫頭,咱們這老頭老太,成天待家里也悶得慌。
記者:朵朵父母放心你帶她出來嗎?
王秋月:放心!朵朵媽說,遠親不如近鄰。大家經常一起參加活動,這堂課剛打照面,下堂課又碰上了。以前鄰居們住好多年還眼生,現在都變熟人。社區有啥事,一個招呼,大家就都來了,坐下協商,出力幫忙。從咱老太到小年輕,再到娃娃,書院里啥年齡的活動都有。前幾天,么么媽很驚喜,發現這丫頭竟然認得很多字了。
【微經驗】
注重“五個堅持”
社區書院堅持用共同締造的理念和方法創新社區文化教育,注重從悠遠的文化傳承、現代的社區教育實踐、社區社會組織的活動方式、現代商業的連鎖經營模式四個方面,統籌全市教育資源。社區書院初步總結提煉了“五個堅持”的實踐經驗,即:堅持目標引領、堅持需求導向、堅持傳承創新、堅持統合資源、堅持共同締造。
【微點評】
社區居民的文化家園
生活在這座文明之城里,每天都能感受到人與城共同的呼吸和成長。僅一年,25家試點社區書院開課1043門次,開展活動5000多次,居民參與超過20萬人次。終身學習、共同成長,社區書院是課堂,也是居民協商議事的平臺、培育共同精神的載體、社區社會組織的孵化器,它已成為社區居民的文化家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