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文書院界碑。
挖掘出的白垂裕界碑。
發掘的兩塊界碑當時所在的位置。
20世紀30年代的同文書院。
廈門日報訊(文/圖 記者鄔秀君)在莫名失蹤多年后,傳說中的同文書院的界碑,5天前,重見天日,這讓廈門市社科聯的工作人員高興壞了,兩次苦苦找尋未果,沒想它卻自己主動現身了。
此次發現,源于一次建筑工人翻修宗祠,和它一同被發現的,還有一塊宗祠界碑。
昨日上午,記者在位于思明區泰山街三十六崎巷24號的白氏宗祠,見到這塊失蹤多年的同文書院界碑。那么,這塊界碑的出土,又是如何一波三折,它又塵封了一段怎樣的歷史?記者在文史專家的幫助下,為您一一揭秘。
一次無意發現>>
翻修宗祠驚現兩塊界碑
發現這塊“同文書院界”石碑的時候,是上周六上午的十一點多。當時,位于思明區泰山街三十六崎巷24號的白氏宗祠,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著翻修工作。原本抬高的地基,因為樓梯改向,不得不下挖,曾經和很多石條堆放一起,起奠基作用的這塊界碑,終于被工人挖了起來。
“當時,這塊界碑是平放著的,上面有很多泥土,本來這些挖出來的石料,還要重新使用的,于是在沖洗過程中,發現上面竟然有字。”這讓白氏宗祠的負責人白芋棉很驚訝。沖洗干凈后,這塊長約56厘米、寬約22.5厘米、厚約12.3厘米的長方形界碑,煥然一新,只是在經過一段暗黑的地下歲月后,逐漸侵蝕了文字的刻印。記者昨日趕到現場時,清楚地看到這塊石碑上刻著“同文書院界”五個字。而在它的頂上,還刻著閩南白話字拼音:TUNGWEN,只是字母T和W處稍微有些模糊,而這正是“同文”的拼音。
然而,僅僅隔了一天,在本周一上午十一點四十左右,另一塊帶字的石碑也被發現了。而這一塊,卻是和白氏宗祠有著直接的聯系,它上面寫著“白垂裕界”,而白氏祠堂正是名為“垂裕堂”。這塊界碑的規格和先前那塊幾乎相同,上面字跡清晰,工人在施工時,將“界”字后面給敲斷了?!爱敃r是做排水管道,在施工的時候,這塊碑正好擋住了管道的線路,于是便讓工人把它移走,沒想到最后發現也是一塊界碑。”白芋棉說。只是,斷裂的部分不知被扔在了哪里。
就這樣,一次不經意的翻修,卻發現了兩塊界碑。
兩次無功找尋>>
界碑歷史價值被再次重視
得知“同文書院”界碑在一墻之隔的白氏宗祠被發現,著實讓廈門市社科聯學會部主任張筠高興得不得了。因為,廈門市社科聯在去年,為了這塊界碑,已經進行了兩次專門的勘探挖掘,最終都是失望告終。沒想,這次得來全不費功夫!
為什么會突然想到要找尋這塊界碑呢?這其中有兩個緣由:如今的廈門市社科聯所在的辦公地便是曾經的同文書院舊址,自從搬到這里辦公后,廈門市社科聯就致力于打造同文文化,挖掘同文書院的歷史價值;而在對同文路命名過程中,曾在上世紀90年代擔任同文中學辦公室主任的孫永春,偶然回憶起同文舊址曾遺留的這塊界碑。于是一段尋碑之旅便開啟了。
第一次尋碑是在去年的4月7日,根據孫永春的回憶,由廈門市博物館副館長靳維柏帶領的,文物考古專業人員,在廈門市社科大樓一樓北角后院的墻角,進行了勘探挖掘工作。挖掘進行了一個星期,但始終沒有發現任何石碑,搜尋工作以失敗而告終。但事情并沒有結束,孫永春并沒有放棄。在走訪更多的人后,他從當時同文中學木工陶剛山那里了解到,當時學校大樓后曾為挖新溝渠,將石塊和界碑翻到地面上,后來工人們將那塊“帶字的碑”埋在了如今社科大樓后院的榕樹附近。接下來的5月11日,進行了第二次搜尋,三天的挖掘最終依然一無所獲。于是這段找尋,不得不暫時作罷。
直到昨日,這塊標志清晰的界碑,最終呈現在世人面前。
【揭秘】
界碑在古代 意味著什么?
從字面來看,“界碑”無疑是起著劃分界限的作用,但“界碑”在古代是否很普遍,立“界碑”有何意義呢?
本報資深編輯,民俗專家盧志明認為,古人在標明土地權屬關系時,非常重視“四至”,即東至哪里,西至哪里,南北各到哪里。對于土地買賣,或者轉換土地所屬關系時,契約上都會寫得很清楚。一般,普通人家不會立“界碑”,只有社會能量較大的單位或者團體,才會立“界碑”,這是兩個不同團體的行為。
“既然同文書院界碑與白氏宗祠的界碑,在同一個地方發現,顯然兩個界碑是有聯系的,而兩者所代表的地界實際又是相鄰的,說明兩塊界碑應該是在同一時間段立的?!北R志明說。為什么要立碑呢?盧志明說,這是宗族或者社會團體對所屬成員利益的維護?!白陟羰亲瀹a,它代表著整個家族的利益,以家族的名義和別的團體劃分所屬,可以避免子孫和他人產生糾紛,是對自我利益的保護?!北R志明說。
盧志明還介紹,目前廈門有三種用石頭立碑作界線的情況。第一種是各立界碑,明晰自己的地界,如同文書院和垂裕堂;第二種是在墻體上立碑,如早期南土地公巷墻上寫著“多吉社宣講局”作為立碑限界;第三種便是在山體上,石頭上立碑等。
這兩塊界碑的發現有何意義呢?廈門市社科聯黨組書記周旻認為,界碑的發現可以探尋同文書院在某一個時間節點上,曾發揮的歷史作用。盧志明認為,同文書院界碑的發現,客觀體現了廈門的書院對外部鄰里關系的重視,同時對自己利益的考量。而對白氏宗祠來說,也對廈門城市發展的研究,有著延伸的意義。盧志明解釋說,白氏家族自明永樂年間,就來到廈門城外,濱海而居,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界碑的發現對外來族群在廈門城外生活的研究,提供了一個線索。
【鏈接】
同文書院內有比廈大還早的大學
1893年3月12日,同文書院誕生于鳳凰山之巔,此后,鳳凰山改名為同文頂。數理化并重,博文達理,格物致知,學以致用,勵精圖治,為同文書院之宗旨;海洋文化之啟蒙,商業文明之奠基,德智體群之培育,為同文書院之本義。
同文書院首倡者為美國駐廈領事巴詹聲,發起并捐贈者為葉清池等華僑6人。1918年同文書院成立大學部,比廈大還早三年,為廈門乃至福建第一家現代意義上的大學。1926年,經過學制改革,外國人不得任學校主理,同文學院收回自辦,改同文中學。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同文中學停辦。這段時間,同文中學培養出眾多杰出人才,如李清泉、林俊卿、黃望青、張圣才等。
同文中學雖止于戰火,卻文脈不斷。后期歷次更名,經過安定小學,思明中學,廈門七中,廈門市旅游職業中學等,1985年復名同文中學?,F為廈門市社科聯,廈門市社科院辦公大樓所在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