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面師葉淑芬正在抽面。 楊金燦正在甩面 廈門晚報訊 (文/圖記者 黃文水 見習記者 陳萬泉 通訊員 曾華磊)冬季的陽光下,同安云洋村晾曬場上,如絲如縷的手工面線掛在竹竿上,享受著陽光的溫度,細長的面線隨風起舞,在空中勾勒出美麗的弧線,散發著面粉的清香,彌漫著記憶的古早味。 “以前同安云洋手工面線是‘黑戶’,現在終于上了‘戶口’,有了正式‘身份證’。”同安祥平市場監督管理所所長陳俊杰說。 昨天,蓮花鎮云洋村8家手工面線作坊,獲頒福建省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生產加工條件核準證和營業執照。在本報多年呼吁下,以同安云洋手工面線為代表的廈門面線,“斷線”危機化解,手工技藝得以傳承。堅持了30年的手工面線 因為沒“身份證”差點放棄 昨天凌晨4點多,夜涼如水,云洋村村民葉淑芬和丈夫楊金燦早早起床,走進工作室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他們穿著白色的工作服,戴著口罩和帽子。工作室空間經過重新布局,設立了材料區、工具區、加工區、包裝區等,頭頂上的瓦片屋頂已被現代吊頂取代,墻上掛著操作規范、衛生條件等提示牌,原先的水泥地板也鋪上了瓷磚。 “不早起做不完呀,一般要忙到晚上8點左右才能完成一天的手工制面過程。”葉淑芬說,手工制作面線有十多道工序,揉面、抽面、拉面、甩面、曬面、摺面等,一道緊跟一道,她家的小作坊每天制作面線需消耗面粉100多斤。制面是個辛苦活,她和丈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堅持手工制作已有30年。 “我們盼了30年,終于可以理直氣壯了!”楊金燦有些激動地說,以前小作坊沒有證照,手工面線進不了超市、大市場,只能靠散賣和熟客。沒有“身份證”的手工面線雖然品質不錯,卻面臨賣不出去的窘境,幾年前夫妻倆一度想放棄,小作坊瀕臨倒閉。如今,楊金燦的小作坊不僅有了“身份證”,還成為廈門市15家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的示范點之一。 |
相關閱讀:
- [ 11-11]63歲老伯“傳承”閩南味 免費教授孩子們美食手藝
- [ 11-09]阿凡達寶寶走紅 國外玩具公司秀驚人手藝
- [ 10-04]網媒下基層 尋找"手藝人"
- [ 09-30]一門手藝傳承七代 一抹米香飄香百年
- [ 09-11]蹦床奧運冠軍陸春龍大婚 牽手藝體美女
- [ 09-10]網絡媒體走轉改:藤編手藝人織造的致富路
- [ 09-06]《叮咯嚨咚嗆》第二季開播在即 胡彥斌化身手藝人
- [ 08-18]老太癡情做虎頭鞋70載 工序多沒錢賺手藝難傳承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