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年造15艘王船 今年77歲的鐘慶豐,在19歲時就開始學造木船,接觸造船工藝,從此,他與船結下不解之緣。 四年一度送王船活動,是鐘宅人祈求風調雨順的一種方式。而早前造王船的古老手藝已失傳,1984年,鐘慶豐挑起該重任。他根據老人的描述,做出一艘王船,并先后修改了3次,最終定型。“這也是我做出的第一艘王船,船并不大,長度僅4米多。” 此后,鐘慶豐就成為一名專業的王船工匠,一艘艘王船開始出自他手,船體一次比一次大。截至目前,鐘慶豐已為鐘宅、五通、枋湖等地造出15艘王船。這些王船均為木質船,每次制作王船時,鐘慶豐都要爬高爬低,精雕細刻。 古老手藝有了傳承人 鐘慶豐認為,造王船的古老手藝,既然已成功流傳下來,就需要有人繼承,“這樣的民俗活動和古老手藝,不能丟”。 鐘慶豐的大兒子在鐘慶豐的點撥下,已掌握了造王船的技術要領。近年來,他的小兒子也開始跟他學造王船手藝。“這門手藝有了傳承人,值得欣慰。”鐘慶豐笑著說。 值得一提的是,鐘慶豐還自己出2萬元,造出一艘小型王船,捐贈給鐘宅民族小學,他還教該校學生做紙船,為的就是讓學生能從小了解王船,接觸這門手藝。 為何要“送王船”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鐘慶達表示,送王船是廈門古老的民俗活動,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初期。2011年,廈門“送王船”民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廈門“送王船”民俗活動,以湖里鐘宅、同安呂厝、海滄鐘山這3個地方的規模較大,一般3年至4年舉行一次,固定農歷月份中的某一天舉行,寄托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愿望。每逢“屬鼠”“屬龍”“屬猴”的年份,都要舉行大規模的民間廟會活動,俗語稱為“做好事-燒王船”。 |
相關閱讀:
- [ 01-26]新老廈門人登價值觀論壇 講述傳承手藝和文化歷程
- [ 08-07]廈門深巷老裁縫專改大牌貨:精湛技藝名揚全國
- [ 07-02]廈門00后傳承布袋木偶技藝 想拍“大陸版”霹靂布袋大戲
- [ 02-24]廈門“裝甌”民俗猶在 制作技藝“偷懶”有新形式
- [ 06-13]12閩南特色技藝入選市級非遺 包括4項廈門著名小吃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