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傳統風韻的歌舞節目助陣“銀城十佳工匠”頒獎儀式
東南網11月26日廈門訊(通訊員 葉文彬 余雪燕 韓超 何東方)11月26日上午,2016蘇頌主題作品展啟動儀式暨“銀城十佳工匠”頒獎儀式在同安區文化館拉開了帷幕。來自海內外的專家學者、同安“工匠”、市民觀眾聚首同安,共同見證了這場文化盛事。本次活動也是2016蘇頌國際文化節暨第三屆海峽兩岸(廈門)鐘表珠寶博覽會配套板塊之一。
活動現場,《點燈紅》、《一身愛到君鄉里》、《旋鼓》、《直入花園》等極具閩南傳統風韻的歌舞節目讓觀眾目不暇接。身著紅色漢服的小朋友們手持四寶、雙玲等傳統樂器,用清亮的嗓音唱起了南音;年過半百的老藝術家們旋轉著手中的小鼓,跳起了優雅、歡快的旋鼓舞……
現場最受關注的要數“銀城十佳工匠”頒獎儀式。在數十萬人關注、數萬人參與的火爆氛圍中,蔡文勇、陳旭端、陳謙裕、莊友誼、劉建平、鄭天泗、吳招治、黃溢忠、郭勁旺、宋目標等十位“工匠”脫穎而出,奪得“銀城十佳工匠”獎杯。
不僅如此,同安科技館館長高水滿代表同安向日本諏訪湖時間科學館顧問吉沢大淳贈送了水運儀象臺漆線雕模型,吉沢大淳則回贈了他的墨畫集。
據了解,2016蘇頌國際文化節同安板塊包括“銀城十佳工匠”頒獎儀式、民俗節目演出、蘇頌科普圖書展、蘇頌《本草圖經》中草藥展、同安中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獲獎作品展、第五屆全國中小學生藝術展演獲獎作品展、尋蹤蘇頌故里、蘇頌文化訪談等多個配套活動。
閩南傳統風韻的歌舞節目助陣“銀城十佳工匠”頒獎儀式
同安區委常委、宣傳部長何璽在開幕式上致辭,同安作為廈門歷史文化的原點,是廈門最具人文底蘊的地區,渾厚的歷史積淀孕育了同安一代代英才人物,蘇頌便是閃耀在同安歷史長河中最亮的明星。同安區委區政府歷來重視蘇頌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特別是自今年開始,對蘇頌的宣傳達到了新的高度。中央電視臺多個頻道連續從不同角度對水運儀象臺予以詳細介紹;蘇頌科普圖書展、蘇頌《本草圖經》中草藥展、“銀城十佳工匠”評選活動從文學、藥物、科技等方面深挖蘇頌文化;蘇頌研究會、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理工學院等專家團隊使蘇頌的研究成果出現井噴之勢。未來,同安將進一步挖掘蘇頌文化內涵,將蘇頌和蘆山堂的文化轉化為同安轉型發展的精神財富,凝聚為富美同安建設的強大正能量。
長春師范大學副校長、中國蘇頌研究會副會長蘇春輝稱贊,同安區歷來重視蘇頌的研究,多次舉辦蘇頌家規家訓研討會、蘇頌與《本草圖經》研討會、蘇頌廉政學術研討會等多個學術會議,并對《蘇頌水運儀象臺復制與研究》、《蘇頌與<魏公譚訓>研究》、《蘇緘史料匯編與評析》等著作給予了有力支持,為發展地域文化,弘揚蘇頌精神做出了重要貢獻。
廈門理工學院副校長趙振祥表示,本屆蘇頌文化節的主題是倡導工匠精神,創新意識,既是蘇頌文化中的應有之義,也契合了當下中央倡導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精神。廈門理工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樂于為有意于蘇頌學術研究的專家學者提供交流平臺,為挖掘蘇頌文化資源、弘揚蘇頌文化精神盡一份力量。
“銀城十佳工匠”頒獎儀式
母子同獲“銀城十佳工匠”稱號
一個致力弘揚同安封肉、薄餅等傳統名小吃,一個“癡迷”于鉆研、復燒珠光青瓷,可以說,在挖掘、弘揚同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吳招治、莊友誼的鍥而不舍、執著精神讓人動容,這次,在“銀城十佳工匠”的投票評選中,母子兩人高票當選為“銀城十佳工匠”稱號。
“堅持最古樸的手工制作手法,打造精品特色名小吃,讓廣大市民、海內外華僑、同胞可品嘗到最原汁原味的同安封肉、同安炸棗、薄餅。”今年60歲的吳招治,從6歲開始接觸、學習,專心琢磨,手藝甚佳,數十年的持之不懈,讓同安封肉、薄餅等特色名小吃風靡海內外。如今,吳招治已是廈門薄餅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安封肉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同安炸棗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女兒莊秋銘受她的熏陶,也開始學習、傳承同安“古早味”美食。
同安是世界珠光青瓷的故鄉,但燒制技藝曾一度斷層數百年。從2010年起,莊友誼開始走上復燒珠光青瓷之路。收集古瓷片、翻閱大量文獻資料、反復研究、數千次反復試驗……最終,莊友誼燒制出與宋元時期那種歷史感與厚重感極為相似的珠光青瓷。目前,莊友誼是同安珠光青瓷燒制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人。
“此次獲評‘銀城十佳工匠’稱號更是一種鼓勵,我們仍將一如既往地、用心地傳承同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力求精益求精。”莊友誼說道。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母子倆還雙雙登上中央電視臺CCTV4《遠方的家》百集特別節目《一帶一路》第28集《廈門:古法有傳承》!
蘇頌科普圖書展現場火爆
同安圖書館1樓大廳里,等候簽名的隊伍已經快排到門口了。中國蘇頌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管成學撰寫的《世界鐘表鼻祖蘇頌與水運儀象臺》一書受到了同安市民的火熱追捧。
市民韓小姐是管成學的忠實粉絲,排了近一個小時的隊之后,她終于拿到了喜愛的簽售書。“我很欣賞管教授為了一項研究孜孜不倦專研多年的精神,這與蘇頌鉆研天文、科技的精神是一樣的。通過管教授的書,還能更加深入的了解蘇頌,了解同安,排再久的隊也值得。”
一拿到書就細細研讀的還有蘇氏后人蘇清興,“作為蘇氏子孫,我很自豪、驕傲,我會認真研讀這本書,分享給朋友,把蘇頌文化傳播開來,傳承下去。”
“這本書是獻給同安人民的。”管教授告訴記者,水運儀象臺是中國古代智慧的結晶,時至今日各國仍紛紛仿制,進行科教興國的教育。《世界鐘表鼻祖蘇頌與水運儀象臺》一書匯聚了英國劍橋大學、日本京都大學、以及國內學者們的研究,主要講述蘇頌與同安的淵源,有關蘇頌古跡的考證、以及對水運儀象臺的研究。
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 傳承工匠精神
高朋滿座,群賢畢至,在同安朱子書院,以蘇頌之名舉辦的這場大型活動,吸引了對蘇頌文化頗有研究的各界“大咖”。包括中國蘇頌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管成學、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所長張柏春、蘇州育龍科教設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崔海玉、日本諏訪湖時間科學館顧問吉澤大淳、日本神戶女子大學教師劉幸宇、北京科技館館長王渝生等參加了以“傳承創新工匠精神”為主題的訪談活動。
在訪談中,管成學教授談到,同安這臺水運儀象臺是依據蘇頌的《新儀象法要》復原而成的,按照 1:1比例復制建成,是迄今為止,國內最大、以水為動力、運轉最穩定、計時最精準的水運儀象臺。同時,水運儀象臺是集觀測天象的渾儀、演示天象的渾象、計量時間的漏刻和報告時刻的機械裝置于一體的綜合性觀測儀器,實際上是一座小型的天文臺,堪稱一絕。同安這位偉大先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偉大驕傲,體現了古代中國的匠人精神。
這座水運儀象臺來之不易,崔海玉總工程師的團隊在同安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經過無數次的摸索,真正按照1:1地復原出水運儀象臺。崔海玉說,接觸水運儀象臺復原工作已經15年了,依然覺得還需要細細挖掘學習,把老祖先的優秀文化不斷傳承下去。
兩年研究,兩年設計,兩年制作,吉澤大淳推動了日本水運儀象臺的復原工作。在參觀了同安這臺真正以水為動力的水運儀象臺后,他非常的激動,連續說了幾次“好”字。“這座水運儀象臺是我們日本水運儀象臺的兄弟!”他說。同時,他認為除了很好的復原了原設計,同安的這座儀器設計得更加人性化,樓梯比日本的更寬、高度更高,方便游客更好地參觀,能夠將蘇頌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
獨奪7項世界第一的科學家
蘇頌(1020年-1101年),字子容,今屬廈門市同安人,晚年入閣拜相,是北宋杰出的天文學家、藥物學家,領其導創制的水運儀象臺是11世紀末我國杰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宋史·蘇頌傳》稱他精通“經史、九流百家之說,至于圖緯、律呂、興修、算法、山經、本草,無所不通,尤明典故”。李約瑟稱其為“中國古代和中世紀最偉大的博物學家和科學家之一”。
不僅如此,蘇頌還一人獨奪7項世界第一。蘇頌領導創制的水運儀象臺的頂部是活動性屋板,觀看時可以拆開,雨雪時可以合閉,是世界上天文臺圓頂自由啟閉室的鼻祖;水運儀象臺的渾儀窺管(望筒),通過“天運環”等機件與水力推動的樞輪相連,使窺管與被觀測的天體能夠同步運行,是現代天文臺轉儀鐘的雛形;水運儀象臺的"天衡"系統與現代鐘表的關鍵部件錨狀擒縱器的作用完全相同,是現代機械鐘表的先驅;蘇頌繪制的《新儀象法要》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最完整的機械圖紙,共有整體圖、部件圖、零件圖六十多幅,繪制機械零件一百五十多種;他在《新儀象法要》書后繪制的5幅星圖首創橫圓結合的繪圖方式;他還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假天儀;他撰寫的《本草圖經》是世界上第一部保存至今的有圖的完整的本草著作。
解密:水運儀象臺
水運儀象臺是一座集計時報時、天文觀測和星象顯示三項功能于一體的大型天文鐘,是11世紀末我國杰出的天文儀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鐘。
根據蘇頌所著的《新儀象法要》記載,水運儀象臺高約12米,寬約7米,是一座上狹下廣、呈正方臺形的木結構建筑。水運儀象臺分三層,上層設有渾儀一座,用龍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渾儀上面覆蓋有遮蔽日曬雨淋的木板屋頂,為了便于觀測,屋頂可以隨意開閉,構思巧妙。中層是一間沒有窗戶的“密室”,里面放置渾象。天球的一半隱沒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上面,靠機輪帶動旋轉,一晝夜轉動一圈,真實再現了星辰的起落等天象變化。下層設有向南打開的大門,門里裝置有5層木閣,木閣后面是機械傳動系統。第一層木閣有3個木人負責全臺的標準報時;第二層木閣有24個木人報告12個時辰的時初、時正名稱,相當于現代時鐘的時針表盤;第三層木閣專刻報的時間,共有96個司辰木人;第四層木閣有1個木人報告晚上的時刻;第五層木閣裝置有38個木人,木人位置可以隨著節氣的變更,報告昏、曉、日出、日落等詳細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