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要鬧離婚了,這個孩子還一無所知。(資料圖)
廈門晚報訊(記者 朱俊博)兒子身患重癥需要治療,夫妻倆都表示要救,但在怎么救的問題上產生了分歧:妻子決定傾家蕩產賣房籌錢,而丈夫則不愿賣房,決定先保留棲身之所,“保住根本”再觀其變。這個矛盾結果導致兩人的婚姻關系發生變化。今天上午,這對夫妻在海滄區法院開打這場離婚官司,16年的婚姻似乎要走到盡頭了。
此事讓人唏噓不已。對于這場官司您怎么看?您認為這對夫妻的矛盾有化解的可能嗎?他們是否有更好更合適的選擇?
【不幸降臨】
兒子成“漸凍人”
夫妻倆舉債求醫
陳華和阿美(均為化名)于2000年結婚,三年后生了個大胖小子。不過在2011年,悲劇降臨到這個三口之家:兒子突然覺得身體無力,下蹲困難,送醫檢查后,被確診為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癥。
這是一種鮮為人知但非常可怕的疾病,形象的說法叫“漸凍人”,臨床表現為肌肉進行性萎縮無力,最后完全喪失運動能力。患者通常是幼年發病,12歲左右開始癱瘓,18歲左右死亡,目前世界上尚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夫妻倆帶著兒子四處求醫問藥,但還是無法阻止孩子病情的發展。很快,兒子就無法再站立行走了,每天只能坐在輪椅上。陳華說,為此,他們將七樓的房子出租,換到一樓居住,每天推著輪椅送兒子上下學。兒子現在13歲了,連大小便都無法自理,必須用尿瓶接小便。
夫妻倆的收入本來就不高,兒子的病更是讓這個家庭雪上加霜。在這治病的五年期間,夫妻倆不僅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而且還欠下很多外債。阿美說,單單以她名義欠下的外債就有20多萬元,而且還不包括透支的信用卡。她丈夫也借了很多錢,到底有多少,他一直不肯說。
【矛盾產生】
治療理念不同,妻子罵丈夫不負責任
陳華說,從治病開始,夫妻倆的婚姻就開始亮起了紅燈,最主要的原因是兩人的治療理念不同。
“醫生都說目前沒有有效藥,在家康復也就是延緩惡化進程,提高生存質量。”陳華說,查閱了這種病的資料后,他逐漸接受了這個現實,在目前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選擇較為保守的治療方案。
而他妻子采取的方法不同,“她以前賣過保健品,她給兒子吃了很多保健品,還找人上門針灸、推拿等,聽說哪里有偏方就去問,有中草藥也給兒子吃。”陳華說,為此,他兒子吃了很多不該吃的東西,病情沒有好轉,而他們家也花了很多不該花的錢。
陳華說,漸漸地,夫妻倆吵架多了起來,最后影響到了夫妻感情,“到后來更嚴重,飯菜做得不合口這些小事,都會引發吵架,一吵架,她就扯到我不救兒子的話題上,她一直怪我不愿意花錢救兒子”。
【矛盾激化】
是否要賣房救兒,夫妻倆鬧到離婚
陳華說,尤其是這一兩年,夫妻間吵架越來越多,感情基礎已經不再牢固,他出差較多,回到廈門后,夫妻都分房睡,感情淡了很多。
直接導致這次離婚的,則是對7樓住房的處置。阿美的意見是,兒子出行得靠輪椅,沒有電梯的7樓房子沒有必要留住,不如賣掉換錢去治病。而陳華的意見是,賣掉換錢也不一定能治好兒子的病,還不如保留下來,等幾年后醫學有了進展,再考慮賣房。“我不愿意看到的是,房子賣掉后,錢都拿去治病了,到最后兒子沒了,錢也花光了,到時候兩人的下半輩子都成了問題。”陳華說。
但在阿美看來,如果連兒子都沒了的話,有沒有房子無所謂。
夫妻倆為了是否要賣房多次爭吵。鬧到不可開交后,兩人最終決定離婚,房屋產權一人一半,阿美向法院提出兒子的撫養權歸她。
“我并不是不想救,但還得多考慮現實情況,其實我心里承受的壓力會比孩子他媽要大得多。”陳華說,不管這個婚離不離得成,“在給兒子治病的事情上,我的態度不會改變”。
陳華說,當著兒子的面,夫妻倆對他的病情有所隱瞞,所以兒子對自己的病情不是很清楚。而他的這套治療理念,并未影響到父子間的感情。
【對話女方】
“只要有一線希望,
我就要盡萬分努力”
昨天晚上,記者聯系上阿美。相對于丈夫的悲觀,她要樂觀得多,“我相信我兒子一定會好起來,這一定是個正能量的故事。”她一再重申,即便砸鍋賣鐵傾家蕩產,也要讓兒子恢復健康。
提到今天要打的這起離婚官司,阿美不認為是兒子的病情引起的,“兒子從出生之后,就一直是我在帶,他出差很少回家,回來也很少陪兒子。”阿美說,夫妻間的感情基礎原本就很淡。
記者問:“兒子的病情是否是導致你們離婚的導火索?”她不予置評,也不評判丈夫的治療理念,不過她說了這樣一句話:“做父親的,對兒子的病情都不上心,還想著以后自己的生活質量,哪有這樣當爹的?”
阿美說,以后即便是單身過日子,她也會咬牙將兒子救到底,只要有一線的希望,就要盡萬分的努力,“這是我作為母親的責任和義務”。
【記者手記】
齊心協力救孩子吧
何必非要鬧離婚呢
“媽媽傾家蕩產,即使離婚賣房;父親理性對待,合理有效治療,孰是孰非莫問,皆為至親骨肉”,這是夫妻其中一方的代理律師在微信朋友圈留下的一段感言。
采訪中記者也感受到,妻子偏感性,丈夫偏理性,在面對兒子身患重病這一殘酷現實面前,夫妻倆都決定要救,但一個考慮的是當下,另一個則更著眼于將來,兩人都有各自的理由和說法。
我們寫這篇報道,并不是要評價孰是孰非。做父母的,都是希望孩子健健康康,但在不可預料的重癥面前,夫妻倆面臨著巨大的選擇,有復雜的心情,關起門來自家的事,外人也不好做評價。
但回過頭來想想看,按照常理,在這種困難時刻,夫妻倆更應該齊心協力共渡難關才是,不一定非得走到離婚這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