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廈門4月1日電(劉默涵)周末的思明,徜徉在街頭巷尾,總能看到不少地方躍動著“紅馬甲”的身影。知情人告訴記者,那是城市義工在行動。
思明區城市義工協會提供的數據表明,目前,僅該協會就已擁有義工6000多人,其中,星級義工589名,優秀義工家庭28個。2016年,由該協會組織的義工活動,總服務時長已超過5萬小時。
小義工們在思明的街道上宣傳垃圾不落地理念
除了城市義工協會外,思明區還活躍著另外十多支志愿者服務隊和700多支學雷鋒志愿服務隊,注冊人數已達10萬人以上。
作為廈門的老城區、旅游中心,思明區除了弱勢群體需要幫助外,還有大量的游客需要服務。如何解決人手緊張、經費有限這類難題,2012年6月,思明區開始嘗試新的管理方式,讓公共服務社會化。在宣傳部、文明辦等單位的倡議、指導下,“思明城市義工志愿行動”正式實施。
“一開始,參與這項活動的人數不過100多人,但出乎意料的是,此后半年間隊伍便迅速壯大起來,最終成了一個重要的社團組織,”首批義工之一的許志仁先生記憶說。
到商業中心、旅游景點進行文明宣導,為外地游客提供咨詢;到海邊,開展“關愛祖國山川河流”撿垃圾等活動;到社區幫助居民清理衛生死角;到養老院給老人家梳頭捶背,陪他們聊天;等等,是城市義工的日常工作。細細看過去,便會發現,一件件“紅馬甲”里面,盡管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各有不同,但笑容卻是如此相同。再認真一問,所有“紅馬甲”的身份簡直稱得上“五花八門”:工人、學生、公務員、家庭婦女……甚至有臺胞、有外地游客。
孩子們踴躍參加思明城市義工活動。圖為小義工們到養老院與老人家作伴,給他們帶去歡樂。
“參加義工活動,正在逐漸成為我們這里的一種生活風尚,” 思明城市義工協會會長王忠武告訴記者。
“2005年以來,廈門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的底蘊和不斷提高的居民素質,是城市義工快速成長的基礎。”提到義工隊伍快速擴大的原因,王忠武認為。
而年過7旬、在義工界被稱為“藍爺爺”的藍永生老人則給記者提供了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有一次,他到一個文印店打印相關資料。看店的小姑娘在打印時發現了“思明城市義工”字樣,并得知眼前的這位老人便是義工時,當即堅持 不收任何費用。
“她再三表示,說平時也很想參與義工活動,無奈實在太忙。所以這一次就免費復印一次,權當也當了一回義工。”
一名義工在為老人修剪頭發。
步履匆匆的城市街道中,一名義工正在拾揀人們丟在地上的垃圾。
據了解,思明區城市義工采用開放式招募愛心志愿者和“1+N”的志愿模式,打破了“中國式被志愿”現狀,原本每周六固定主題活動發展為如今的30多個常態化義工志愿服務點,義工范圍也從原先思明區本地義工拓展到了廈門市。協會在過去的幾年里,先后獲得了第三屆中國社會創新獎、全國首屆“敬老志愿服務模范單位”、福建省十大重點培育品牌志愿服務隊伍等榮譽。
“未來,我們將堅定自主化、常態化的運作方向,用我們微小的力量,讓志愿服務的精神在人們心中傳遞,輻射和帶動更多人發揮自己的熱量,從而匯聚愛的河流、匯聚全社會強大的正能量,讓社會將更加的文明和諧。”王忠武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