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界代表為英烈敬獻花圈
尋根問源:“為人民獻身,平凡的生命也會得到歷史尊重”
比陵園修繕更有意義的則要屬烈士本身:長眠在海滄革命烈士陵園的48位烈士,多數來自解放軍第31軍91師271團,參與了解放廈門島的戰役。他們沒有彪炳的戰功,絕大部分是普通戰士,只有唯一一位副排長的“干部”,犧牲時大多只有十七八歲。
1958年1月,當時管轄海滄南部區域的海澄縣人民委員會選址海滄東頭山,興建海滄革命烈士陵園,集中將48位烈士安葬于此。
當年參與渡海作戰的解放軍營長、后來擔任31集團軍副軍長的王保田老將軍,現年93歲高齡,聽聞要為48位烈士重修陵園,深有感觸,深感欣慰,他動情地說:“他們都是普通的戰士,有的一參戰就遭到敵軍炮火襲擊落水犧牲,多數沒有立下戰功、沒有評上英雄模范,很多甚至沒有留下姓名和身世。今天,海滄人民還記得他們,懷念他們,為他們整修墓園,這既是對烈士英靈的告慰;同時說明只要為人民事業獻出了生命,即使你很平凡、生命很短暫,但也會得到歷史的尊重,得到黨和人民的緬懷。”王老的這番話也道出了海滄人民修繕提升烈士陵園的一片初心。
對革命烈士的尊重與緬懷還體現在海滄“執著地找尋”上。從確定啟動修繕陵園開始,關于這48位革命烈士的另一項工作也同時開展了——找尋他們的原籍和信息資料,因為人們只知道他們參與了廈門的解放戰役,不少人的姓名、籍貫等信息一概不清楚。據海滄區民政局介紹,他們的工作人員走遍了31集團軍和龍海地區,可惜收獲甚少,查到的信息寥寥無幾,“其中的二十多位烈士籍貫不清楚,有的甚至姓名也無法查到”。
“青山有幸埋忠骨,萬代繼承頌英雄。60多年前,這些烈士披肝瀝膽、流血犧牲,為了新中國的誕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海滄區相關負責人動情地說,“烈士們雖然籍貫、姓名找不到了,但從今以后,海滄就是他們的原籍,海滄人民就是他們的親人。烈士們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令人感動,我們更要學會珍惜,在推動海滄的建設發展上沒理由懈怠”。
多方籌備:“地方政府比部隊想的還周到”
海滄革命烈士陵園的修繕提升改造設計方案,從一開始就高規格地著手起來。區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烈士陵園的修繕提升改造是海滄深入紅色文化挖掘與宣傳的重要抓手,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從最初的設計理念,到后續的施工,相關部門多方協調,力求更加詳實地描述歷史,告慰這48位烈士的忠魂。
據了解,在陵園的修繕前期,海滄區民政局通過多種渠道,積極聯系龍海市民政局、檔案館、黨史辦,廈門市烈士陵園管理處,三十一集團軍,查詢、收集海滄革命烈士陵園文獻資料,為陵園修繕提升改造積累充足的史實與素材。
與此同時,海滄區領導帶隊分別赴龍巖、南昌等地參觀龍巖毛主席紀念園、古田會議會址、劉亞樓將軍故居以及南昌八一廣場、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江西革命烈士紀念堂等,實地參照學習著名革命紀念場館的建設經驗與做法,為陵園修繕提升改造明確工作思路與目標。
這些細致的準備工作也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認可和支持。“部隊的戰士們換了一茬又一茬,海滄對部隊的感情卻從來沒變”, 31集團軍李澤華副政委盛贊地方政府想的周到,他表示“修繕提升改造海滄區烈士陵園體現了地方尊重革命先烈、弘揚革命傳統的文化自覺,體現了對人民軍隊的深厚感情,體現了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政治擔當。”
市老促會劉成業會長 (原廈門市副市長、原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主任) 也高度贊賞海滄重視發掘保護紅色資源,弘揚革命傳統的舉措,認為其意義重大,修繕方案中雕塑和圖案表述得當,并建議海滄加大弘揚革命先烈精神的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