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豚
廈門晚報訊(記者高金環)河豚味道鮮美,但它是一道“危險美食”,因為河豚毒素不是鬧著玩的,所以民間早有“拼死吃河豚”的說法。最近,就有部分市民在朋友圈里曬鮮美的“河豚”湯,有些地方也大力宣傳河豚養殖基地,甚至舉辦“河豚節”,吸引游客前往品嘗。
不過,業內人士說,初夏時節是河豚最毒的時候,尤其是懷卵的雌性河豚毒性最大。這個時節,吃河豚還是要慎重,不管是活的還是野生的,最好都不要買。
野生和養殖的河豚外觀無明顯差別,容易混淆
河鲀,俗稱“河豚”。資料顯示,河豚魚有100多種,而我國沿海常見的河豚魚有43種,可以食用的有21種。今年4月30日,江蘇海安縣就舉行了“河豚節”,那里有河豚生態養殖基地。
去年,農業部辦公廳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了《關于有條件放開養殖紅鰭東方鲀和養殖暗紋東方鲀加工經營的通知》(下稱《通知》)。《通知》中指出,先行有條件地放開養殖紅鰭東方鲀和養殖暗紋東方鲀兩個品種產品的加工經營。這兩個品種是人工養殖時間最長、控毒養殖技術和出口內銷市場最為成熟的兩個品種。
《通知》要求,養殖河鲀應當經具備條件的農產品加工企業加工后方可銷售。加工企業的河鲀應來源于經農業部備案的河豚魚源基地。也就是說,生鮮河豚不能直接進入消費者手中,必須經由加工企業進行加工。
據了解,廈門周邊雖然有河豚養殖且經過控毒處理,但養殖河豚和野生河豚的外觀無明顯差別,容易混淆,市民購買活河豚仍有風險。
野生河豚毒性大,餐飲流通環節禁止經營
資料顯示,河豚毒素為神經毒素,人食用10多分鐘后就會出現口、唇、舌尖、手指輕微麻木等癥狀,隨即出現嘔吐、步行困難、言語困難、血壓迅速下降、呼吸困難等癥狀,直至呼吸、心跳停止而死,目前仍無有效解藥可救治。
去年3月21日晚,漳州東山縣冬古村12人因食用河豚發生食物中毒,導致1人死亡,11人需要觀察治療。中毒者多為來自重慶、四川的外地人,不知食用的河豚有毒。
正因為河豚毒性大,《通知》明令禁止經營養殖河鲀活魚和未經加工的河鲀整魚,禁止加工經營所有品種的野生河鲀。
為防止食客吃河豚魚中毒,記者了解到,近日海滄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海滄所就曾開展專項檢查,禁止餐飲、流通環節加工經營鮮河豚。在這次檢查中,該所共檢查了轄區內35家海鮮餐館和5家集貿市場,沒收并銷毀鮮河豚3公斤,約談5家經營戶,同時發放“春季有害食品”宣傳材料40張。
【鏈接】
什么是河豚?
河豚是硬骨魚綱鲀科魚類的統稱。河豚體呈圓筒形,有氣囊,遇到危險時會吸氣膨脹,一般體長在25厘米-35厘米。
河豚的種類很多,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匯合處也可發現。它們在水中吹動水和空氣,使泥沙飛起,然后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牙齒和頜骨很堅硬,可以咬碎極硬的貝殼。
什么是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是一種無色針狀結晶體,屬于耐酸、耐高溫的動物性堿,為自然界毒性最強的非蛋白物質之一,主要存在于河豚頭部、皮膚、內臟。只要一條河豚體內毒素的五千萬分之一,就能在30分鐘內麻醉人體神經,對人體的最低致死量為0.5毫克且無特效解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