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14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不斷提升島內,大力拓展島外,推動區域合作,15年前,廈門發展開啟了“跨島發展”模式。而15年后的今天,作為廈門市的中心城區,思明區不斷突破空間瓶頸,在8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退二進三”“飛地模式”“總部經濟”……一個個關鍵詞,見證并持續推動著思明區轉型提升的發展歷程。
緊緊圍繞“跨島發展、提升島內”戰略,思明區抓住廈門綜合配套改革、島內外一體化和廈漳泉同城化的重要機遇,堅持轉型升級和統籌兼顧,始終保持引領發展的態勢,老城區有機更新,新地標不斷崛起,一個國際化城區的形象日漸豐滿。
轉型升級
龍山文創園精彩蝶變
2002年,廈門“跨島發展”的元年。
當公交車駛過誼愛路時,土路泥濘,坑洼不平。高高低低的車上,張宏勛瞥見車窗外,“龍山一帶廠房雜亂混著些小作坊,當時,這里還是市民口中的‘野豬林’”。
可15年過去,彼時的張宏勛,坐進了龍山文創園辦公室,成了改造龍山文創園的“帶頭人”。當年的“野豬林”不復存在,如今完美蝶變,成了廈門的“時尚設計中心”。
張宏勛回憶,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龍山片區曾是機器轟鳴的工業廠房。“退二進三”,思明區調整產業結構,不少工廠陸續遷出,2009年,思明區針對龍山片區這些舊廠房開始“微改造”。在不改變整個園區原有的道路、結構、肌理的前提下,僅對原有廠房建筑的外觀、內部結構以及使用功能進行適當改造,最大限度地降低拆建成本,避免資源的浪費。
重新規劃后的龍山文創園被定位為特色創意中心,重點引進工業設計、時尚設計等創意設計項目。同時,思明區還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在改造和培育下,一座座原本“灰頭土臉”的工業廠房,逐漸“蛻變”為充滿靈性的創意空間,吸引了一眾時尚設計大師入駐園區。今年,龍山文創園更是入選了首批12家全國紡織服裝創意設計試點園區(平臺)名單。
在龍山文化創意產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龔榕看來,龍山文創園目前已初步顯現出以時尚設計為龍頭的高端產業、高附加值、高性價比的集群效應。
島內提升
廈門新天地“振翅”騰飛
推動著老廠房有機更新,也助力思明區新城區、新天地迅速崛起,一批批的建設者,不斷推動著思明區產業結構調整,助力思明區“跨島發展、提升島內”的戰略。
2006年初,第一批拓荒者走進了“觀音山片區”,那時候,海邊的山地,糅雜著村莊,和現如今日趨國際化的觀音山片區對比,可謂是“不毛之地”。
兩年后,觀音山營運中心一期基本建成,雛形初現。在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七匹狼、九牧王、安踏等一家家企業,入駐了一幢幢寫字樓,開始描繪思明區新的經濟神話。
緊扣高端、新興、特色,近年來,思明區確立了“1+6”主導產業發展路徑,圍繞“做優做強做精”,思明區力促好項目、大項目落地,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如今,移步觀音山宜蘭大道,一幢樓就是一個品牌、一個企業總部。今年,思明區還將繼續壯大觀音山、鷺江道總部經濟帶產業集群,主動出擊吸引國內外500強、跨國公司、上市公司和細分行業龍頭企業的區域總部及職能總部進駐,力促現有總部做大做強。
此時,會展北片區也悄然崛起,正“振翅”騰飛。從昔日鹽場,完美蛻變成今日的“廈門新天地”,會展北片區迅猛發展所迸發的經濟活力,也是思明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生動縮影。
助力產業集聚,今年,思明區還發布了《思明區專業特色樓宇培育扶持暫行辦法》,進一步發展區樓宇經濟,利用樓宇資源,促進產業集聚。
跨島發展
“飛地經濟”助力跨越發展
不斷提升島內,大力拓展島外,推動區域合作,15年前,廈門發展開啟了“跨島發展”模式。彼時,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擴大經濟發展腹地,已成為廈門城市建設發展的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
15年過去,跨島發展戰略已經具體化為島內外一體化、廈漳泉同城化的進程,逐步從藍圖變為了現實。而“飛地經濟”,則是思明區尋求突破“空間瓶頸”的又一發展模式。
如今,作為思明區發展“飛地經濟”的重要載體,廈門泉州(安溪)經濟合作區思明園,在安溪南翼新城開發區書寫著新的發展篇章。
與傳統工業園都在廈門地界不同,這個經濟合作區是思明區第一個走出廈門的工業飛地項目,由思明控股所屬的全和公司開發建設。項目總規劃用地面積7188畝,分兩期開發建設,總投資150億元。
雖然園區在異地,但安溪思明園繼續沿用同安工業集中區思明園、環東海域思明園的高標準、高品位來開發建設。低碳、智慧、宜居、宜業、宜游——圍繞這一產業發展定位,安溪思明園重點培育信息科技、電子設備、商貿物流、休閑旅游等產業。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要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不斷增強長期發展后勁。因此,探索與沿邊城市建設經濟合作區發展的新路子顯得非常重要。思明區積極響應省委、省政府號召,主動作為共建廈泉經濟合作區,大力推進廈漳泉大都市區同城化發展。
目前,多家企業入駐了安溪思明園,各大企業負責人均表示,是因為“園區成功破解了企業對拓展規模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