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養殖的蝸牛黏液止癢野外的蝸牛不要吃 在野外開展自然觀察的時候,“蝸牛哥”總會帶上幾只自己養殖的蝸牛。他說,蝸牛的黏液有止癢的功效,一旦被蚊蟲叮咬,只要把蝸牛放在被叮咬的地方,就能止癢。不過,“蝸牛哥”提醒,最好不要用野外抓到的蝸牛來涂抹蚊子叮咬處,因為野外蝸牛身上的寄生菌比較多。比如,非洲大蝸牛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如廣州管圓線蟲。此外,也不要直接捕捉食用野外蝸牛。 從事蝸牛研究20多年的董啟農說,其實市民經常看到的大蝸牛,就是人們常說的非洲大蝸牛,學名叫褐云瑪瑙螺。這種蝸牛原產地是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后來被帶入東南亞國家。非洲大蝸牛進入廈門的時間是19世紀中末期。據說,陳嘉庚1921年創辦廈大的時候,從南洋引種了一些植物,里面也藏著非洲大蝸牛,因此這種蝸牛在廈大校園也比較常見。不只是在廈門,在廣東、廣西、海南等地,非洲大蝸牛也很多。 董啟農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開發利用蝸牛。“蝸牛蛋白質含量很高,除了食用,還有很多藥用價值。在閩南周邊農村,還有不少農家飼養蝸牛。”董啟農說。 【鏈接】 蝸牛約有四萬種 能食用的并不多 蝸牛屬腹足綱的軟體動物,并不是生物學上一個分類的名稱。西方語言中,一般不區分水生的螺類和陸生的蝸牛,漢語中蝸牛僅指陸生種類,而廣義的蝸牛還包括巨盾蛞蝓。世界上約有四萬種蝸牛,但有飼養和食用價值的種類卻很少。 |
相關閱讀:
- [ 06-20]到涌泉工業園開展消防安全提醒志愿服務活動
- [ 06-15]燥熱夏季當心狗狗咬人 醫生提醒被咬應及時就醫
- [ 06-11]市疾控中心發布健康提醒:勿食用受赤潮污染的貝類
- [ 06-07]新社保年度下月開始 社保中心提醒警惕社保類詐騙
- [ 05-30]吃楊梅不吐核或有害 醫生提醒:過量可能腸梗阻
- [ 05-26]閩交警發布端午節小長假28個易擁堵路段提醒
- [ 05-18]入夏開空調鼻炎患兒增多 醫生提醒:預防保健很重要
- [ 05-16]廈門:蚊蟲密度處于近十年高位 提醒市民警惕登革熱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