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大美廈門,宜居宜業
推出大規模保障房地鐵社區,提高土地綜合利用率
在同安雙溪蔬菜基地,高樓大廈毗鄰田園風光
廈門日報訊(記者 袁舒琪)土地是人類生存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土地利用方式的轉變將對經濟社會生活產生深遠影響。6月25日是第27個全國“土地日”,今年的主題是“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
“十三五”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部署下,市國土房產局不斷探索節約集約用地和保護耕地的新機制、新模式,促進產業、城市轉型,通過呵護綠水青山,為廈門建設“五大發展”示范市保駕護航。
【點擊】
地盡其用
“土地與生態文明建設”,歸根結底就是將節約集約用地、嚴守耕地紅線“兩手抓”,放管結合,既要控制城市建設用地規模,促進城市集聚發展,又要科學安排布局、及時滿足項目合理用地需求,同時注重對耕地的保護。
在當前城鎮化、工業化進程加快的形勢下,城市經濟發展使土地的需求和土地資源有限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如何高效利用土地,從根本上轉變以往粗放式的土地利用方式,于廈門而言迫在眉睫。然而,在“地盡其用”的大思路下,廈門集約節約用地水平扎實邁上新臺階,建設用地強度控制取得較好成效,不斷讓這片有限的土地發揮更多價值。
【數字】
廈門土地寸土寸金,繼“十二五”期間全市單位GDP消耗建設用地累計下降35%之后,在“十三五”的開局年,也就是2016年,全市單位GDP消耗建設用地為223畝/億元,相較“十二五”末又下降8%。
【節約集約用地篇】
[關鍵詞] 管
強化規劃管控約束
建設用地全流程監管
想要節約集約利用土地,說到底要改變用地方式。廈門近幾年來從“管”字入手,從事先規劃到土地供應,讓每一個環節都科學合理,嚴格監管,進而令每一寸土地充分發揮效用。
大層面的“管”,在于利用頂層規劃的約束力,防止城市無序擴張。廈門在全省率先開展的“多規合一”工作,就能形成這樣強而有力的約束力——2014年起,廈門市開始編制和實施“多規合一”工作,通過“多規合一”強化對城市功能和空間結構的布局引導。市國土房產局主動融入“多規合一”工作,通過劃定城市開發邊界,進一步壓縮城市建設用地規模,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拓展區從100平方公里壓縮到70平方公里,理清40平方公里原規劃建設用地劃入生態控制線內。同時,嚴格落實土地規劃計劃管理,通過各類規劃的“底線”和“紅線”,以規劃管控約束城市無序擴張,倒逼城市向內挖潛土地價值、盤活存量土地和創新供地模式方向發展。
落實到城市中的每一個項目,“管”的力量與成效同樣顯著。在每一個項目得以正式供地前,都逃不過這樣一個檢查:供地前的集約節約用地審查。廈門制定實施《廈門市建設項目生成涉及用地有關工作實施細則(試行)》,明確在“多規合一”平臺對項目并聯審批中,必須進行集約節約用地要求審查,嚴格對照《土地使用標準》進行用地規模、容積率控制,嚴格執行《禁止用地項目目錄》和《限制用地項目目錄》,將濫用土地肆意建設的情況扼殺在萌芽。
項目開發利用時,為了防止供而未用、閑置低效利用土地等現象,監管依舊沒有缺席。市國土房產局從體制機制上補齊短板,徹底結束以往“重審批,輕監管”的土地利用狀況,推進監管制度系統建設,制定實施《建設用地批后監管工作規定(試行)》,推進建設用地批后監管進入常態化。根據開展土地利用后評估結果,及時制定和修訂相關政策,完善履約保證金制度,促進開工竣工申報,加強投資強度、土地產出率、容積率、地均稅收等強度指標履約情況核查監管,加強對建設用地供后開發利用“全流程”監管,以促動工為先,案件查處為輔,依法依規收取逾期開竣工項目違約金,對因自身原因造成土地閑置浪費的用地單位征繳土地閑置費。2015-2016年,共處理逾期開竣工用地128宗,收繳逾期開竣工違約金人民幣4945萬元,收繳12宗閑置土地閑置費共計人民幣3302.17萬元,因閑置收回10宗出讓用地,撤銷70宗劃撥用地,合計收回土地面積達174.24公頃。
如此一來,濫用土地的現象在每個環節都無所遁形。
[關鍵詞] 放
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
提高建設用地綜合利用效率
放管結合,“管”的是供地的方式,“放”的是用地的效率。
近年來,廈門市大力提高建設用地綜合利用效率,倡導城市綜合體開發模式,將商業、辦公、酒店、住宅等多項功能綜合進行開發,進一步縮短城市各功能空間之間的距離,減少功能鏈接的土地需求。如在島外四區推出大規模保障房地鐵社區,力求打造吃住行一體的“小市鎮”。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開動腦筋,將立體空間思維也運用到土地利用上來,向城市地上、地下要空間,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地上空間巧利用,廈門北車輛基地內的部分標高±0.00以上的國有建設用地得以利用,就將作為軌道交通1號線巖內綜合維修基地上部社會保障性住房項目用地,解決職工住宿需求的同時,還有效避免了土地資源的浪費。地下空間“憑空造”,廈門鼓勵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為規范地下空間用地審批及管理,還制定了《廈門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辦法》《廈門市規范建設項目周邊地下空間利用的審批管理意見》等規范性文件,實行地下空間地價優惠。目前,如雙十中學海滄附屬學校和延奎小學利用操場空置地下資源,建起停車場的學校正越來越多。
未使用的土地要高效利用,已使用的低效用地則要盡力盤活。在加強新供應工業用地強度建設的同時,廈門還注重已批工業用地的更新改造,重新激活建設用地強度。
節地模式下,鼓勵企業加快技改、增資擴股、重組兼并、就地轉型,通過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投入,能有效提高產出效益和土地利用效率。例如,308工業園區(原柯達廠區),利用收儲的原有工業區土地、廠房及公用工程設備,通過提升配套服務、引導產業聚集,陸續引進柯達公司的關聯企業等高新技術企業進入園區,使原有工業用地煥發二次生機,促進了工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
[關鍵詞] 變
優化土地資源配置
擴大有償使用范圍
常規化思路之下,求變的創新思維,往往能為工作開辟新的局面。
按照傳統的做法,公益性的公共設施、醫衛慈善等基礎設施用地采用劃撥方式供地。為進一步優化廈門土地資源配置,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廈門走創新改革的路子,出臺了《廈門市地價征收管理補充規定和廈門市城鎮土地基準地價》,將基準地價中商服用地在原有商業、辦公、酒店三種用地類型基礎上,將營利性醫療教育用地(含營利性民辦醫療用地、營利性民辦教育用地、營利性養老項目等用地)、營利性公用設施產業用地(含會展、港口、碼頭、物流(運輸型)、大型演藝娛樂、體育設施等用地)納入基準地價體系,擴大了基礎設施用地有償使用范圍,為基礎設施用地采用出讓方式提供了價格參照基數。6月19日,廈門通過網上掛牌的方式,出讓一宗教育科研用地,地塊位于湖里區縣后枋湖東路,土地面積2.11公頃,建筑面積30000平方米。這是廈門出讓的首宗營利性教育用地,是廈門試點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減少非公益性用地的劃撥,擴大經營性公共設施產業用地招拍掛試點范圍的一項舉措,進一步凸顯土地市場價值及市場公平。如此一來,既減少非公益性用地的劃撥,還鼓勵更多民間資本進入基礎設施領域,一舉多得。
此外,以促進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為原則,結合廈門對停車場的需求、成本、銷售情況,市國土房產局還正積極研究探索新增用地建設停車場項目用地實行有償使用,如根據城市規劃要求,地上或利用城市道路、廣場、綠地等地下適合單獨開發建設停車場的地上或地下空間,可探索“招拍掛”出讓方式供地。
【保護耕地篇】
讓綠水青山融入百姓生活
廈門保護耕地工作成效顯著
總用地面積達1.6平方公里的雙溪片區蔬菜基地,位于廈門同安城區邊緣,緊鄰國道,雙溪交匯,地勢平坦,周邊環繞著錦輝國際等數個商品房樓盤,生活配套便利。這塊 “好地”,一度被規劃為“建設用地”。經過多部門共同努力,這片土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得以保護。
城市不能僅是水泥森林,更需要讓好山好水好田融入市民生活。廈門市土地資源十分有限,耕地面積為28.96萬畝,人均耕地0.15畝,不及全省平均水平的1/6。為了保障城市實現綠色、和諧發展,落實耕地保護制度,近幾年廈門市結合生態文明建設,主動作為,積極探索,管控和激勵并舉,在創新耕地保護機制方面采取了一些有益嘗試。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構筑生態屏障
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是最嚴格的一種土地管控模式,更是推進優化城市發展格局、構建生態屏障、促進土地節約集約利用的重要舉措。
廈門市是全國14個永久基本農田劃定試點城市之一,秉承經濟發展和資源保護相結合的理念,廈門優先將 “九大流域、十大山海通廊”等城市周邊、交通沿線、生態廊道、重要河流水系兩側的優質耕地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全市劃定了10.33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在城市間構建起一道道生態屏障,促進城市串聯式、組團式發展。
如此一來,廈門高樓大廈毗鄰田園風光,農田、森林、溪流、湖泊、山體等共同構筑“綠屏障”,能發揮基本農田在生態、生活、景觀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讓生態與城市發展之間各自守住界限,把城市融入大自然中,把綠水青山留給市民。
保住“菜籃子” 提升農業產業化
位于雙溪蔬菜基地的同安康潯村,這次將1145畝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依托雙溪蔬菜基地,村里不少人從事蔬菜種植、加工、批發行業,經營范圍不斷擴展,已經形成了一條比較完整的蔬菜生產經營產業鏈。位于同安的閩南果蔬批發市場是閩南地區最大的蔬菜批發經營中心,康潯村村長頗為自豪地介紹:“一半以上的攤位都是我們村村民在經營,有些攤位年收入十幾萬甚至更高,蔬菜種植加工、批發經營已經是村里的主業?!笔卟嘶貏澣胗谰没巨r田,對村民而言,既保住了祖輩留下的良田,也保住了村民生計。
農田是城市的“米袋子”,更是“菜籃子”。廈門許多城市周邊地區農田以蔬菜種植為主,保障了本市市民餐桌食品穩定供應,增強了城市食品供應應急保障能力,另一方面進一步推動農業經營產業化,為農民帶來更高的經濟收益。
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廈門市出臺《廈門市設施農用地管理實施細則》,支持設施農業用地發展,并結合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對從事蔬菜、花卉、中藥材等農作物種植和種子種苗生產等的經營者,申請自行對設施農用地進行土地整理,進一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通過國土、農業、財政等部門組織驗收后,按照工程實際投資的80%予以補助,資金可從上級返還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中列支。
發放基本農田管護費 調動農民積極性
為進一步調動耕地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廈門還積極探索耕地有償保護制度和鼓勵農戶自行開展土地整理。
廈門在全省最早嘗試基本農田有償保護制度。《廈門市基本農田管護費使用管理辦法(試行)》明確,基本農田管護費標準為200元/年·畝,管護費發放對象為承擔基本農田保護責任的農戶或單位,資金來源為上級下撥的新增建設用地土地有償使用費。五年來,廈門已發放基本農田管護費約1.5億元。
發放基本農田管護費,增強了保護耕地的內在動力。據了解,廈門各類涉農補貼每年每畝耕地合計不足100元,而發放基本農田管護費每年每畝200元,農民純收入每戶每年平均增加了100元-400元不等。實施保護耕地的經濟激勵制度,較好調動了基層群眾保護基本農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