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員用一種特殊的取水裝置在指定海域取得海水樣本。 海水樣本被裝入兩個塑料容器當中并進行編號。 往海水樣本中滴入固定液(魯哥氏液),防止部分微生物樣本在運輸的過程中分解。 海水樣本拿到實驗室觀察。圖為顯微鏡下的尖刺擬菱形藻。 海西晨報訊(記者郭欽轉)近一周以來,廈門同安灣海域、西海域發生無毒赤潮,廈門市赤潮應急領導小組辦公室于7月3日啟動赤潮災害三級響應。 根據要求,從6月29日首次監測到同安灣海域發生赤潮開始,廈門每天開展2次巡航觀察和采樣監測。 昨日8:30,晨報記者跟隨市海洋與漁業局應急監測機構的工作人員,乘坐一艘公務小艇,從廈門海洋管理公務碼頭出發,開始當天的赤潮巡航觀察和采樣監測。 其實,共有兩條船對全廈門海域的海水情況進行每日監測。晨報記者跟隨的這條船,負責廈門西海域、南海域,分別在公務碼頭海域、白石炮臺海域、雞嶼海域、寶珠嶼海域4個點進行取樣。 公務艇在海上足足航行了2個多小時,才到達采樣的4個點。每到一個點,兩名工作人員就會到甲板上采集海水樣本。 他們往采集到的樣本里滴進一些黃褐色的溶液。據介紹,該溶液為魯哥氏液,也被工作人員稱之為固定劑,作用是固定海水樣本中的微生物,防止部分微生物樣本在運輸的過程中分解。 根據本周三的赤潮監測情況,初發赤潮的同安海域的赤潮已經逐漸消退,只有西海域北部還存在赤潮。因此,當船艇來到位于西海域北部的寶珠嶼附近時,工作人員在這里逗留了更多時間。除采集海水樣本外,他們還仔細地觀察了海水情況。 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赤潮的第一優勢種為尖刺擬菱形藻,這種赤潮發生時,肉眼看不出來,需要拿海水樣本到實驗室里研究才能知道結果。 昨日下午,最新的赤潮監測情況報告新鮮出爐:同安海域的赤潮已經消亡,西海域的赤潮面積也從12平方公里減少到8平方公里。也就是說,目前廈門海域的赤潮情況已經持續好轉。 花絮 他們已經習慣 暴曬在烈日下 跟船采樣的過程并不舒服,船艇兩次經過風景如畫的鼓浪嶼海域,但大家完全沒有心思多看一眼,晨報記者也不例外。 公務艇長度僅七八米,盡管昨日廈門海域的風浪不大,但在船艇上仍能感受到明顯的顛簸。而且,昨日上午太陽毒辣,公務艇的船艙悶熱得如蒸桑拿,記者不得已到甲板上吹海風,直接暴露在陽光下。直到采訪結束回到陰涼處,記者才發現脖子處的皮膚已經通紅,摸著生疼,已經被曬傷了。 連日來,采樣的工作人員每天都有與晨報記者相同的經歷,但他們對此已經習慣。為了盡量避免被曬傷,他們穿上了防曬服,這在炎熱的天氣里并不好受。 |
相關閱讀:
- [ 07-06]同安灣海域發生無毒赤潮 海洋漁業部門持續監測
- [ 07-05]無毒赤潮再現廈門海域 廈貝類交易未受影響
- [ 06-21]受毒赤潮影響 廈門貝類攤位紛紛“改行”賣蝦蟹
- [ 06-15]廈門海域赤潮消亡 福建省有毒赤潮也全部消亡
- [ 06-14]廈門海域出現是無毒赤潮 部分海域出現了有害藻種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