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驗”能讓城市更有溫度,產業更有活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圖為廈門夜景。(記者 王火炎攝)
今年4月21日,中歐(廈門-莫斯科)直達班列從海滄園區出發。(記者 王協云 攝)
鼓浪嶼申遺成功是廈門市文化遺產保護科學有效的一個縮影。(記者 王火炎 攝)
廈門社區治理創新的生動實踐,為全國提供了有益經驗。(記者 王火炎 攝)
廈門保障房建設讓老百姓實現從“住得進”到“住得好”的改變。(記者 王火炎 攝)
廈門日報訊 (記者 汪金銘 廖慧娟 藍碧霞)九月的廈門迎來了五洲四海的嘉賓,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將在這里舉行。
這是歷史賦予廈門的一次極為難得的機遇。
“金磚之光”閃耀,全球目光聚焦。
廈門,中國改革的“試驗田”和對外開放的“窗口”。短短36年間,從昔日的海島小城,成為今日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樣本,登上世界矚目的舞臺。這一次,她的璀璨光芒,將為世界綻放。
廈門的繁榮,是中國城市踐行五大發展理念、促進可持續發展的一個縮影。廈門在探索實踐中,涌現了許多具有首創性和標桿意義的舉措做法,也為金磚“朋友圈”國家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自身特色的經驗借鑒。
廈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的首站。30多年來,廈門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當年為廈門擘畫的藍圖奮勇前行,不斷闖關探路,在自身經濟社會發展實現翻天覆地歷史巨變的同時,創造了不少可推廣復制的實踐經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廈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大力度改革創新,大手筆轉型升級,大格局協調提升,在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中,探索有價值、有意義、有貢獻的發展模式。“多規合一”“單一窗口”“分級診療”“地鐵社區”“海綿城市”“中歐班列”等一大批創新試點任務,取得了重大突破,為全局性改革開放起到了積極的示范作用。
從經濟特區到自貿試驗區,從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從兩岸融合發展先行區到21世紀“海絲”支點城市,一路征程一路歌,廈門創下了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國家創新型城市、國家級生態市、國家環保模范市、全國創業先進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等一串串閃閃發光的“金字招牌”。
“廈門經驗”,作為“中國經驗”的一個精彩篇章,既有鮮明的特色,又在推廣中被證明行之有效,能夠讓城市更有溫度,產業更有活力,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許多城市專家認為,廈門最能夠讓世界和中國其他地區記住的一點,就是廈門市委市政府對民生的那種關切,把人放在第一位,甚至將之作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最重大的關切,做到這一點非常難能可貴。正因為始終堅持著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把人的發展和城市環境的提升,作為發展目標和價值追求,廈門各個方面都體現出一種良性的增長,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和人的自身發展和諧統一。
當今世界,各國和地區的城市治理都面臨著共同的使命——傳承歷史、持續發展、創造未來、造福人類。世界的目光,關注中國實踐,期待中國方案。去年,世界城市日論壇在廈門舉辦,包括聯合國人居署在內的2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的代表,來到廈門尋求城市治理方案。廈門被大家認為初步探索出一條中國特色的轉型發展之路,呈現了一個“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樣本。
從某種意義而言,“廈門經驗”也在越來越大地影響著國際社會。
金磚輝映廈門,未來更加美好。正如2010年9月習近平同志考察廈門時所期許的那樣,“我們還有更高遠的目標,要共同努力,把廈門建設得更加美麗、更加富饒、更加繁榮”!
【點擊廈門樣本】
申遺成功
彰顯文化遺產保護科學有效
2017年7月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41屆大會上,“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鼓浪嶼申遺成功,是廈門市文化遺產保護科學有效的一個縮影。
30余年科學保護,9年申遺路,鼓浪嶼走過了不平凡的歷程。島上53處文化遺產核心要素全部完成修繕保養,歷史風貌建筑也實現全面摸底勘探。遺產監測管理中心、遺產檔案中心建成,文化遺產監測預警體系和文保工程檔案庫、數據庫初具規模,《廈門市鼓浪嶼建設活動管理辦法》等一系列規范出臺,為鼓浪嶼文化遺產實現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長效保護。
廈鼓輪渡航線調整,極大地改善了島上的旅游環境與旅游質量,也為文化遺產的科學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鼓浪嶼整治提升工作全面開展,小島逐漸回歸“靜”與“凈”。醫院復辦,街道便民服務站設立,公共議事會成立……鼓浪嶼的社區功能進一步回歸。每年,百場群眾性音樂會和大型音樂活動在鼓浪嶼競相登場,足球俱樂部友誼賽、老外橄欖球比賽火熱進行,國際社區的內涵得到進一步挖掘,鼓浪嶼正煥發勃勃生機。
隨著故宮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入駐救世醫院舊址,英國領事館舊址作為鼓浪嶼歷史文化陳列館,大北電報公司舊址、會審公堂舊址等多處文化遺產都以博物館的形式獲得“重生”,煥發新的風采,鼓浪嶼的文化氛圍日益濃厚、文化品位不斷提升,更加完整地展現出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
(記者 林路然)
中歐班列
搭起國際物流大通道
8月26日,一批來自越南的貨物通過海路運抵廈門港,以“海鐵聯運”方式搭上中歐(廈門)班列,16天后將直達目的地歐洲。如今,中歐(廈門)班列的輻射范圍已擴展至東盟國家和地區。
在國家“一帶一路”倡議的引導下,2015年8月16日,廈門開出首條中歐(廈門)班列,實現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無縫對接,兩年來,這條貫通中亞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成績斐然。
截至目前,廈門已相繼開通了前往波蘭、德國漢堡、俄羅斯莫斯科、中亞五國等多條班列線路,成為全國首個實現中歐班列東中西“全通道”運輸的沿海港口城市。2016年12月,中歐(廈門)班列成為中歐“安智貿”(中歐安全智能貿易航線試點計劃)首條鐵路專列。從時間和經濟成本算,中歐班列獨具優勢。以中歐(廈門-漢堡)直達班列為例,它比海運運輸在途時間縮短15天左右,可以為客戶減少資金占用成本。相比空運擁有更大的承載量,且運輸成本僅為空運的12.5%-25%。
兩年來,憑借交通區位優勢,中歐(廈門)班列在貨運覆蓋面、服務增值能力、口岸功能和通關便利能力等方面不斷完善,全面釋放物流潛能,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正在通過這條通路輸往歐洲。
打通運輸“高速路”就是打開市場之門。通過構建物流網絡加速產能對接,通過提高通關便利化加快政府職能轉變,通過整合資源加快形成區域性物流分撥中心,通過海鐵聯運激發物流新通道潛能,中歐、中亞國際貨運班列已經成為廈門改革發展的又一成功嘗試。(記者 崔昊)
“多規合一”
創新城市治理經驗模式
不久前,廈門睿曾金融信息技術服務有限公司的葉德全在廈門自貿片區綜合服務大廳領到了“一照一碼”營業執照。從他遞交材料到拿到營業執照,前后只用了3天時間,這樣的速度讓葉德全十分欣喜。兩年前,廈門在全國率先將涉及工商、稅務、質監三大政府職能部門的“三證三號”,合并為“一照一碼”,實現了“三證合一”,大大提高了行政審批效率。
之所以能實現這樣的“廈門速度”,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廈門通過深入開展“多規合一”工作,打造“多規合一”并聯審批平臺,從而推進審批流程再造和政府職能轉變。
以建設工程的審批為例,這個領域需要涉及的審批管理部門多達12個,審批事項多、程序繁瑣。2014年6月,我市啟動“多規合一”建設項目審批流程改革工作,通過“多規合一”并聯審批平臺,實現“一張圖紙管控到底、一個平臺協同管理、一張表格受理審批”。改革后,財政投融資項目從立項到施工許可核發的申請材料由249項減少至85項,審批時限壓縮近60%,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審批時限壓縮近40%。
廈門的“多規合一”工作統籌協調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和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等,形成“一張藍圖”,還把各個部門涉及空間的規劃都進行了專項梳理和協同,納入“一張藍圖”中來,同時還開展與之相配套的行政管理改革和審批流程改革。更難能可貴的是,廈門還在全國率先實現“多規合一”的立法保障。可以說,廈門的“多規合一”真正做到了“編以致用”,是系統性、整體性的體制改革,實現了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制度安排。這也讓廈門的“多規合一”成為住建部等部門向全國重點推廣介紹的創新城市治理的經驗模式。
(記者 殷磊)
“單一窗口”
提供國際貿易高效服務
近日,廈門外代報關行辦公室里,報關員輕點鼠標,通過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一次性提交報關報檢信息;海天碼頭上,來自印度尼西亞的一批冰鮮水產品順利通關——這是廈門口岸尋常的一幕。
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是整合關、港、貿資源,涵蓋國際貿易全流程的公共信息服務平臺。如今,“單一窗口”可以提供包含船舶進出口岸、跨境電商、一般貨物報關報檢、港區貨物進出和轉關貨物等87項服務項目,口岸核心業務均實現“一個窗口、一次申報、一次辦結”,平臺報關比例近100%,報檢比例100%,居全國首位。廈門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被商務部評為自貿試驗區最佳案例。
廈門口岸正逐步邁向“無紙化”時代,“單一窗口”服務面及業務量大幅增長。目前,“單一窗口”直接服務的廈門口岸生產運營、中介服務和物流企業達5000多家,間接服務的外經貿企業20000多家,每周單證處理量達上百萬票。
“如今,改革成為廈門自貿片區的主旋律。率先全國實現‘一照一碼’商事登記改革,率先實施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三互’通關模式,推行關檢‘一站式’查驗……一項項改革舉措為企業減負,為政府增效。”廈門自貿片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在福建省通報的285項創新舉措中,廈門片區有133項入選,其中49項為全國首創。(記者 崔昊)
住房保障
“廈門藍本”為全國提供經驗
位于海滄區馬鑾灣保障房地鐵社區一期近日正式開工。這里與馬鑾灣相鄰,環境優美,毗鄰地鐵站點,出行方便。把保障房建在地鐵邊,這種擁有優越區位和完善配套的“地鐵社區”,見證了廈門保障房建設讓老百姓從“住得進”到“住得好”的改變。
10年,19萬套。從2006年在全國率先提出并大力推進建設社會保障性住房以來,廈門保障房建設走過突飛猛進的10年。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如今“社會保障性住房”的提法,最初源自廈門。據悉,廈門是全國第一個提出建設保障性住房和開展住房保障工作的城市,第一個出臺住房保障地方性法規的城市,第一個動工建設并交付使用保障性住房的城市,第一個建立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認定體系的城市,第一個建設保障性商品住房的城市……在保障住房體系建設、管理方面,廈門進行了諸多“先行先試”。住建部高度評價:“廈門為全國提供經驗!”中央多家主流媒體多次報道住房保障的“廈門藍本”。
既要讓中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應保盡保”,又要最大限度地讓市民共享住房保障惠民政策。通過10余年的邊探索、邊創新、邊實踐、邊總結提升,廈門社會保障性住房不斷擴大住房保障覆蓋面,形成分層次、全覆蓋的住房保障政策體系,特別是近年來,廈門市委、市政府針對城市化快速推進背景下如何解決“居者有其所”的問題,又不斷加以完善,通過從“過渡性”向“安心居住”轉變,從“福利性”向“保障性”轉變,從“保低”向“保基本”轉變,確保住房保障體系健康有效可持續。(記者 袁舒琪)
分級診療
成為全國醫改一個典范
71歲的徐大爺每天早上出門買菜,都會順便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找自己的健康管理師測血糖、血壓,做檢查。他患糖尿病10多年了,以前每次去大醫院都要花大半天的時間,這兩年他都到社區醫院。他說:“就在家附近,10多分鐘就能搞定。有什么不舒服,一個電話,健康管理師就會上門。”這就是廈門分級診療“三師共管”為徐大爺帶來的便利。
作為國家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和分級診療制度改革的試點城市,廈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分級診療工作,從2012年開始不斷探索,形成了具有廈門特色的大醫院醫生、社區醫生和健康管理師“三師共管”的分級診療模式,成為全國醫改的一個典范。
“分級診療,慢病先行,帶動常(常見病)、多(多發病)”是廈門分級診療改革堅持的思路和策略。廈門推進分級診療改革沒有搞“一刀切”“一窩蜂”,而是采取柔性引導、循序漸進的方式推進。
“名醫進社區帶徒弟”等舉措,提高了社區醫生的水平和積極性。從對社區醫院的不信任、小病也要去三甲醫院,到如今,“大醫院放得下、社區醫院接得住、百姓樂意去”的良性共贏局面在廈門已初步形成。去年,廈門出現了門診量“醫院下降,基層上升”的“黃金拐點”。“瘦身”后的公立醫院得以轉型和重新定位,騰出精力打造領先特色學科。
分級診療成為廈門醫改的一個切入口,撬動了醫改的方方面面,不僅帶動廈門大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的績效改革,最大化地提高醫護人員的積極性,提升社區全科醫生水平,也帶動醫療服務價格的調整,降低了部分大型醫療設備檢查治療價格等。(記者 詹文)
社區治理
作為創新范例在全國推廣
僅用一年多時間,海滄院前社從過去的“空殼社”變成了吸引年輕人回鄉創業的福地。2011年,海滄區被國家民政部評為第一批12家“全國社區管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2014年,廈門被民政部確認為第二批“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實驗區”是創新社區治理體制的重要載體。專家認為,廈門之所以被評上“實驗區”,主要得益于開展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先行進行創新社區治理體制探索,并取得了較好成效。近幾年來,群眾參與社區治理的熱情高漲,包括在廈工作和生活的臺灣同胞及國際友人也積極參與社區建設。
廈門創新社區治理有三個堅持。即,堅持把社區治理放在城市治理的大框架中,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治理體系。堅持充分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創新形成以群眾參與為核心的有效治理方式,激發群眾參與,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變“靠政府”為“靠大家”。堅持把塑造精神作為社區治理的根本,以創造美好人居環境濡染人,以共同的參與塑造精神,培育形成“勤勉自律、互信互助、開放包容、共建共享”的共同精神。
民政部調研組高度評價廈門的試點實踐,認為其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深度融合、城鄉社區建設的深度融合、新老社區居民的深度融合、兩岸血脈人脈的深度融合;在創新社會治理體制上,實現了服務大局和服務群眾的有機結合、政府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有機結合、膽子要大和步子要穩的有機結合、政府引導和居民自主的有機結合。
2015年全國社區治理創新工作會議在廈門召開,民政部點贊廈門社區治理創新經驗,稱廈門市的做法是推進社區治理創新的生動實踐,為全國推進社區治理創新提供了有益經驗,值得各地學習和借鑒。(記者 詹文)
垃圾分類
亮出城市文明“高顏值”
“小區開展垃圾不落地和垃圾分類后,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蒼蠅、老鼠、蚊蟲少了,居住環境更干凈了,心情自然也就好!”近日,家住廈港街道巡司頂社區海龍小區的池少紅用樸實的語言談她的獲得感。記者在她家看到,廚房和客廳各有一個垃圾桶,分別用來裝廚余垃圾和其他垃圾。隨著垃圾分類不落地工作的全面鋪開,越來越多的市民將像池少紅一樣,既是垃圾分類不落地的踐行者,也是受益者。
在廈門,垃圾分類工作不僅僅是實現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重要途徑,也是各級政府部門提升群眾幸福感和獲得感的有力抓手。通過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在社區形成了小區居民、督導員、志愿者、社區工作者、環衛部門、相關企業共同推動垃圾分類的良好態勢。通過開展生活垃圾分類,小區居民逐步養成了隨手垃圾分類的習慣,進一步強化了責任意識、環保意識和文明意識。通過打造垃圾分類“廈門樣本”,城市文明的“高顏值”,正鮮活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截至目前,按照垃圾分類小區標準,島內思明、湖里兩區生活垃圾分類達標小區1332個,占比達95.01%,島外已建成示范點29個;全市市直機關已開展垃圾分類108家,占比90%;大中小學校開展垃圾分類1124所,占100%;市屬國有企業已開展垃圾分類12家,占100%;全市每天分類出廚余垃圾近400噸、收運餐廚垃圾近200噸,均實現資源化利用,達到了國家第五批餐廚垃圾管理試點城市的任務要求。(記者 殷磊)
管廊建設
經驗輸出至全國十余地市
走進集美新城,你會發現,這里的道路平整、清爽,路面很少有窨井蓋,空中也看不到縱橫交錯的電線。原來,這里的自來水管、供電電纜、通信電纜等管線全部“住”到地下寬敞的“集體宿舍”里,管理人員借助智能設備,24小時監控管線運行情況。這樣既解決了“馬路拉鏈”和“空中蜘蛛網”問題,又極大提升了管線的使用壽命和安全可靠性。
集美新城地下綜合管廊的順利建成和規范運營,是我市管廊建設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不斷先行先試,全面探索實踐,形成了“規劃有統籌、建設有標準、管理有制度、資金有來源、運營有保障”的管廊建設廈門模式,受到財政部、住建部的高度評價,連續兩年在試點建設考核中名列前茅。
我市堅持規劃先行,在《廈門市地下綜合管廊專項規劃》(2015年)的基礎上,啟動綜合管廊專項規劃修編工作,遠期規劃綜合管廊約330公里。
在規范建設方面,大力推行管廊預制產業,編制并發布《廈門市綜合管廊工程技術規范》,大力推行標準化施工,在國內率先大規模使用預制拼裝工藝。
管廊法規制度體系也在不斷健全完善,《廈門經濟特區城市地下綜合管廊管理辦法》將于今年10月1日起,為全市范圍內全面推進管廊建設提供堅實的法律保障。
在管線入廊基礎上,2013年我市率先制定管廊有償使用標準并逐步完善,進一步保障管廊工作可持續發展。我市還成立了廈門市政管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全市管廊的投融資、建設、運營等,在“政府扶持、企業運作 ”模式下不斷做大做強,現已將管廊建設運營管理相關經驗輸出至全國十余個地市。 (記者 吳海奎)
兩岸“三通”
助推兩岸往來更便捷
2001年1月2日,金門客輪“太武”號和“浯江”號在時任金門縣長陳水在帶領下首航到廈門和平碼頭,開啟廈金直航的“破冰之旅”;2月6日,91位生活在福建的金門同胞從和平碼頭乘“鼓浪嶼”號直航金門料羅港,這是半個多世紀來第一個從大陸直航金門的探親團。
廈金直航,是兩岸海上直航中斷50多年之后的歷史性突破。16年來,廈金直航已然成為兩岸間最經濟、最便捷、最繁忙的海上通道,被稱為黃金水道。廈金直航第一年,采用的是專案申請,第一年客流量不過2萬余人次。如今,它每年的客流量以百萬計,2015年旅客量達164萬人次,約占兩岸人員往來總量的六分之一。
2008年7月4日,廈門成為大陸居民赴臺游的首批口岸城市之一。同年11月4日,廈門成為首批兩岸包機直航點、海上直航口岸、通郵封發局,率先成為“三通”口岸之一,兩岸“三通”開啟。
今年1月10日,承載9名旅客的“五緣灣壹號”游艇從五通碼頭駛出前往金門,這是廈金游艇團首次在五通口岸啟航,意味著廈門到金門游艇旅游將可望實現常態化。廈金游艇團的首航進一步豐富了廈金旅游方式,有利于助推兩岸密切往來,發揮橋梁窗口作用,引導更多游客往來兩岸,推動經貿發展。
如今,兩岸往來已成尋常事。這其中,廈門經濟特區扮演了重要角色,做出了歷史性貢獻。
(記者 詹文)
志愿服務
在全國評選中年年上榜
陳志健是來自江西的小伙子,當他今年5月第一次來廈門時,就確定了這就是他想要停留的城市。當時,他剛到廈門,站在中山路上有點茫然。一位志愿者見狀上前問“你好,請問有什么需要幫助的?”當陳志健說出打算后,對方就像朋友一樣熱情地幫助他。在廈門的幾天里,陳志健都受到了這樣的“禮遇”——去到哪兒,都有志愿者熱情提供服務。很快,他就迷上了廈門,雖然一切都是陌生的,但那種歸屬感卻是熟悉的。后來,陳志健在廈門應聘進入一家IT公司,從此在廈門生活。
廈門最美的風景是人,尤其是那一抹抹志愿紅。這片不大的土地上,到處都有志愿者的身影。“有困難找志愿者,有時間當志愿者”,這句話,既有人們的生活體悟,也是一種價值追求。
廈門志愿服務講究常態長效,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將志愿服務工作融入日常生活、融入文明創建、融入實際工作。廈門梳理發布了6大類33項社區志愿服務項目參考名錄,推動社區群眾需求與志愿服務的精準對接。
為了使志愿服務更加規范,我市出臺了《廈門市進一步深化志愿服務工作意見》,強化供需對接,加強專業化培訓。許多志愿服務團隊打造出特有的優質服務品牌項目,受到各界廣泛認可。在前兩年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評選中,我市每年均有四個項目上榜。
不久前,我市推動全市各區分別成立志愿聯盟,志愿服務朝著常態化、社會化、專業化邁出了里程碑式的一步。
(記者 蔡鎮金)
黨建引領
讓非公企業更具活力
前不久,作為全國首創的廈門城市黨建學院正式揭牌,共有6家非公企業被授予首批實訓基地,9名非公企業黨組織書記被聘為首批客座教授,這一個個榮譽既是對這些非公企業和黨務工作者的認可,也是對廈門非公黨建工作的肯定。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海峽兩岸合作的重要窗口,我市非公經濟起步比較早、發展態勢好,已成為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有力支撐。非公經濟發展的背后,始終貫穿著市委對“黨建強,發展強”的非公領域黨建之路的探索和實踐。
近年來,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市委組織部、市委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工委通過持續不斷的探索創新,著力構建“組織架構系統化、黨務隊伍專業化、公共陣地實體化、作用形象顯性化、黨建工作信息化、激勵保障制度化”的廈門非公黨建“六化”工作機制,去年5月,全國園區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座談會在廈門召開,中組部向全國推廣廈門經驗。
我市將非公領域黨建工作放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進行謀劃,圍繞加快“五大發展”示范市建設等中心工作,引導非公企業黨組織主動作為、有效作為、創先爭優,推動黨建工作與企業發展互促共進。深入開展黨員先鋒崗、黨員突擊隊、“金點子”征集等促發展活動,推出“紅色硅谷”、“黨旗下比·曬”等黨建品牌,不斷凝聚非公黨建服務發展的正能量,為非公企業健康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和活力,為全市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貢獻力量。
(記者 蔡鎮金)
【榮譽與標桿】
先行先試
擔當改革“試驗田”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自由貿易試驗區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
●國家信息消費示范城市
●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
●國家海綿城市試點
●全國首批質量強市示范城市
●兩岸交流融合發展戰略支點城市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支點城市
創新引領
為全國提供“廈門樣本”
●中國十大創新型城市
●中國最美會議城市
●全國創業先進城市
●“多規合一”改革成為全國樣本
●創新社會治理的“廈門范本”推向全國
●分級診療改革成為全國典范
●住房保障的“廈門藍本”為全國提供經驗
●志愿服務被納入全國首批志愿服務模范城試點
●率先全國實現“一照一碼”商事制度改革
●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被評為自貿試驗區最佳案例
●率先實施對臺跨境人民幣業務
●全國首個實現中歐班列東中西“全通道”運輸的沿海港口城市
厚植優勢
形成享譽中外“金字招牌”
●聯合國人居獎
●國際花園城市
●國家級生態市
●國家環保模范市
●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
●全國雙擁模范城九連冠
●中國“十大宜居城市”
●全國政法綜治最高榮譽“長安杯”
●科學發展典范城市
●國家旅游休閑示范城市
●中國最具國際競爭力旅游城市
●鼓浪嶼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