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鐵1號線以高架和地面方式跨海。
地鐵工作人員在車廂內微笑服務。
地鐵1號線體驗式運行安檢調試。
廈門日報訊(記者 張彥宇 殷磊 黃少毅 王協云)今天起至10月11日,地鐵1號線――廈門首條地鐵線路開通體驗試運行。這是廈門即將邁入地鐵時代的里程碑式重要節點,廈門的發展脈搏將在地鐵的滾滾車輪上跳動,它的視野將隨著蜿蜒的地鐵線路不斷延伸。
地鐵建設是廈門城市建設史上投資規模最大、建設周期最長、涉及面最廣的綜合性基礎設施工程。作為建設“五大發展”示范市的重大民生工程,地鐵1號線工程承載著廣大市民和社會各界的殷切期望,必將對廈門城市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從國內外大中城市的發展經驗來看,只有當軌道交通成為現實的時候,城市大格局才會真正形成。也可以這么說,軌道交通的出現,是城市成熟的標志之一:如果沒有近30條地鐵線和470個地鐵站,你很難想象紐約會是什么模樣。
廈門地鐵1號線全長30.3公里,共設24個站點,起點在鎮海路站,途經文園路、嘉禾路出島;在高集海堤、集杏海堤探出地面,以高架和地面方式跨海;過海后又重新鉆入地下,沿杏錦路、集美大道,最終到達終點巖內站。地鐵1號線全程通行時間約為50分鐘。值得一提的是,從高崎站至集美學村站,地鐵將駛上集杏海堤,約有2公里跨海段,地鐵飛馳時乘客可欣賞窗外的大海,遠眺廈門大橋、杏林大橋,風景美不勝收。
軌道交通是一次出行方式的革命。在城市交通服務上,地鐵將有效緩解廈門中心城區日趨擁堵的交通壓力。作為我市地鐵線網中的首條線路,地鐵1號線沿城市重要的南北向發展軸建設,連接了思明區、湖里區、集美區,是由本島向北輻射形成的跨海快速連接通道的骨干線路。它不僅將實現高效、快捷、大運量的跨島客流輸送,更將與其他多種交通方式配合連接,逐步形成立體交通的新格局。
地鐵的建設,不僅將從根本上改變城市的交通結構、通行效率,而且對整座城市發展空間的拓展、功能結構的合理調整、中心城區的經濟活力提升、人居環境的改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地鐵1號線連接成熟的本島和集美新城、廈門北站,最能引導居住空間向新城拓展,在吸引通勤人口移居的過程中將改變城市居住空間的布局。城市中心區過度密集的居住人口將因此得到疏解。依托軌道交通系統,一方面,全市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體育、生活等功能片區被緊密聯系起來,另一方面,線網周圍的老城區地塊被置換出來后,能成為廈門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集聚區,新開發片區、重點建設區域的發展將被帶動,城市產業結構將不斷得到優化調整。站點大型商業中心、站點大型城市綜合體等服務業也將應運而生,推動島內服務業集聚化和高端化發展,刺激島外服務業從無到有、由弱而強,進一步提升廈門的高素質、高顏值,增強城市的輻射力。
?
地鐵1號線湖濱東路站內的車站控制室。
地鐵1號線體驗式運行的各項布置已經完畢。
地鐵建設的“廈門速度”
地鐵的速度是時代的脈動,而廈門地鐵建設的速度,更是廈門經濟社會高速發展的集中體現。從2014年4月1日正式開工建設以來,面對地質復雜、建筑物密集、管線眾多、隧道過海施工要求高等眾多困難,廈門僅用了三年半的時間就建成了首條地鐵線路,更實現了5條線路全部開工,建設速度在全國前列。
不斷探索創新體制機制、狠抓技術革新創新,這是創造“廈門速度”的關鍵。
地鐵建設項目是我市的重點工程,市委市政府將其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抓實抓細。我市成立了市軌道交通建設總指揮部,總指揮部專設辦公室(市地鐵辦),由廈門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作為建設單位全力推進。總指揮部和市地鐵辦每周組織召開辦公會,不定期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重要事項和問題,有效保障建設進展。各級各部門以總指揮部為“神經中樞”,爭分奪秒,通過實行期限管理、零耗時服務、倒排工期等做法,舉全市之力推進地鐵又好又快建設。同時,注重優化施工組織和工法,采用“掛圖作戰”等措施,有效縮短工期;注重質量安全管理,專門成立質量安全機構;注重文明施工,在全市建筑工地率先采用微噴霧系統,統一規范施工圍擋;注重對交通組織的優化,采取“占一還一”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廈門在地鐵的設計、施工、運營中還采用BIM技術,并由此探索出了一套軌道交通設計、建設及運營管理的新模式。在設計階段,BIM技術的引入可以有效提高地鐵項目的設計生產率,減少了設計返工與施工中的設計意圖曲解,通過各專業模型之間的碰撞檢查,提高設計質量。在施工階段,通過采用BIM新技術提升項目管理水平,降低工程建設對市民生活的影響,縮短建設工期3個月以上。在運營階段,BIM技術可以輔助設備維護管理,對壓力管線等故障進行應急處理。目前,廈門地鐵是國內首個“全線路、全系統、全過程”采用BIM技術應用模式的地鐵工程,成為積極探索軌道交通設計、建設及運營管理新模式的典范。2014年至2015年,廈門地鐵連續兩年在國家住建部檢查中獲得優秀,2016年10月住建部組織專家學者觀摩廈門地鐵標準化施工,作為經驗在全國推廣。
?
車廂內有廈門市鳥白鷺等元素。
?
車門上張貼的剪紙體現中國元素。
地鐵征遷的“廈門模式”
對城市軌道交通這種浩大工程來說,征地拆遷是前提和保障。地鐵1號線的征遷工作不僅實現了和諧征收、快速推進,還出現了被征收戶提前簽約、踴躍簽約的局面。地鐵1號線工程創造了新常態下土地房屋征收的“廈門模式”,被省政府下文在各地市推廣。
由于沿城市重要的南北向發展軸建設,地鐵1號線土地房屋征收的難度也是前所未有的。從一些創紀錄的數據中,我們可以大致了解這項工作的困難程度:地鐵1號線全長30.3公里,設24個站點,穿過中心城區,總用地面積約140公頃,沿線涉及思明、湖里、集美三個轄區的10個鎮(街),需要征收土地面積約85.6公頃、房屋面積約36.23萬平方米。
為確保征遷工作有序開展,市政府專門成立軌道交通征拆分指揮部,市區領導親臨征收第一線商談;各區成立分指揮部,區長親自掛帥,統籌各工作小組全力推進;市府辦、市國土房產局、市地鐵辦等主動靠前協調,通過強化領導、多管齊下,創新模式、合力推進,實現依法征收,和諧拆遷。
地鐵1號線的征地拆遷,把“征遷理念”從過去的“替民當家”變成了“讓民做主”。市委市政府把土地房屋征收的過程變成了凝聚共識、發展共建的過程,城市發展的需求與被征收戶的利益有機統一起來。首先,地鐵1號線的征遷工作,改變了群眾被動接受既定政策的“慣例”,主動了解群眾訴求、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確保政策貼近民意、深入民心。在征遷工作前期,沿線各區組織調查隊伍,深入群眾摸底,邀請群眾代表參與征收政策制定。針對群眾提出的各種意見,進行充分調研評估,只要符合大部分群眾的利益就積極采納,把矛盾和問題化解在“孕育”階段。
“征收未動,安置先行。”地鐵1號線涉及安置量大,安置需求復雜多樣,安置方案是否能被征收戶接受是征收工作的關鍵。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各區各相關部門把軌道交通1號線的土地房屋征收工作作為軌道交通建設的一項民心工作抓實抓細,充分體現了政府“還利于民、讓利于民”的實際行動。每一套安置房的設計方案都凝聚了被征收戶的智慧,反映了被征收戶的訴求。
俄羅斯套娃元素很搶眼。
巴西足球元素。
南非元素。
主題車廂 極具特色
廈門軌道集團透露,體驗式運行期間,廈門地鐵特別準備了“金磚”“十九大”“中秋”“鼓浪嶼”4種主題車廂。根據不同主題,車廂內陳設布置各有特色。
主題車廂結合閩南文化,彰顯廈門特色,讓市民感受到廈門地鐵的魅力。市民還可以在地鐵上體驗中秋博餅活動,觀看快閃表演,參與互動等。“愛萌”地鐵吉祥物和地鐵工作人員將送上禮品。
閩南風出入口
廈門地鐵的總體建筑風格,吸取了閩南建筑的歷史特色,頗具閩南風韻。地鐵出入口大都采用紅磚燕尾脊頂蓋的模式,色彩鮮明,辨識性強,能有效引導乘客快速識別地鐵出入口,還可以體現城市風貌、地域特色、人文藝術特征和歷史文化感。
地鐵車站負一層為站廳層,負二層為站臺層。站廳層區域的天花板是根據閩南古厝“人字梁”設計的造型,這個造型很好地將空間抬升,給乘客舒適感。站臺層區域的天花板是根據“鏤”設計的,這也是從閩南古厝元素提煉的,既顯眼又具有地域風情。墻面是磚紅色搭配上淺米色的彩釉玻璃,營造出素雅、明快的色彩環境。
駛上集杏海堤,窗外的大海映入眼簾。
跨海地鐵
廈門地鐵1號線全長30.3公里,共設24個站點,起點在鎮海路站,途經文園路、嘉禾路出島;在高集海堤、集杏海堤探出地面,以高架和地面方式跨海;過海后又重新鉆入地下,沿杏錦路、集美大道,最終到達終點巖內站。
從高崎站至集美學村站,地鐵1號線將駛上集杏海堤,約有2公里跨海段,地鐵飛馳時乘客可欣賞窗外的大海,遠眺廈門大橋、杏林大橋,風景美不勝收。
【花絮】
軌道集團發布地鐵工裝
組織工裝“快閃秀”
地鐵工作人員身穿整齊的工裝,開展“快閃”表演。
昨日上午10時15分,伴隨著強勁有力的舞蹈節拍,數十名地鐵員工身穿整齊的工裝,來到廈門地鐵1號線湖濱東路站內開展“快閃”預演。隨著音樂聲響起,員工們跳起歡快的舞蹈。一曲結束后,員工迅速“閃”到人群中。緊接著,又一批員工來到場地內開始表演。
廈門軌道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體驗式運行期間,軌道集團共安排30名運營公司員工,組成5組“快閃”小隊,在站臺和車廂為大家獻上精心準備的表演,每輪表演不僅有動感十足的歌舞,還有悠揚的樂器表演。
此次廈門地鐵1號線“快閃”表演,地鐵工作人員身穿的是窗口服務制服。據介紹,制服的設計靈感以廈門地鐵logo的結構展開,強調簡約、創新、實用又不失辨識度的設計理念,款式和顏色以閩南標志建筑――古厝的流線條和色調融入系列設計,帶來強烈的沖擊。
地鐵1號線兩大亮點
【提醒】
今起至11日體驗式運行
市民可從八個站點進出
●活動時間
此次體驗式運行時間是10月6日至11日每天上午8:30―11:00,下午2:30―5:00,地鐵1號線開放的站點共有10個,分別是鎮海路站、湖濱東路站、蓮坂站、塘邊站、高崎站、集美學村站、園博苑站、杏錦路站、廈門北站、巖內站。除了廈門北站和巖內站可乘車抵達但不可以進出之外,其余8個站點皆可從地面出入口進出。
●體驗流程
乘客持票在車站指定出入口加蓋紀念章后進站→過安檢→憑試乘體驗票二維碼掃碼通過閘機→站臺排隊候車(先下后上)→乘車→掃二維碼驗票出閘→出站。需要提醒的是,進入車站后須在2小時內出站。
●文明乘車提醒
乘坐地鐵時,主動讓座不搶座,保持車廂衛生,不亂扔垃圾,禁止乘客在車廂內進食。候車時,請按照地面指示站在安全線外文明排隊,待列車停穩、車門與屏蔽門完全打開后有序上車。乘車時應先下后上,上下列車應注意列車與站臺之間的空隙;當車門或屏蔽門警示燈亮起、鈴響時,應立即停止上下車;當列車關門提示警鈴鳴響、車門及屏蔽門警示燈亮時,應停止上下車;乘車時不要手扶車門或倚靠車門。
禁止在地鐵車站及車廂內追逐打鬧,大聲喧嘩,躺臥、踩踏座席,擺攤設點,在車站內派發廣告等宣傳品。嚴禁在地鐵車站及車廂內吸煙、點燃明火、隨地吐痰、便溺、吐口香糖;在自動扶梯上跑動或逆向行走;使用滑板、溜冰鞋等物品。
?
?
【解密】
地鐵吉祥物“愛萌”
凸顯科技感
廈門軌道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廈門地鐵吉祥物“愛萌”是廈門地鐵原創形象。“愛萌”的造型色彩是以廈門地鐵LOGO紅藍色調為主,身上的藍色代表廈門的天空與海洋,其頭部以大海水滴為元素進行設計,象征著匯聚包容;“愛萌”頭部與地鐵造型有機結合,突出廈門地鐵行業特征,頭上的耳麥代表廈門地鐵的咨詢與服務職能。紅色的披風體現了廈門人民的熱誠、溫暖、好客。整體造型顯得吉祥、喜慶,凸顯了科技感,與品牌標志色彩呼應,強調廈門地鐵品牌性,突出呈現拼搏進取的廈門地鐵精神。
廈門地鐵1號線車廂以及站臺采用三種語言播報:普通話、閩南語、英語。在普通話播報后加入閩南語播報,除了方便市民出行外,還旨在加強傳統文化交流與傳播,英語播報則是為更多來廈的國際友人服務。三種語言播報體現了廈門地鐵精于細節、創造感動的全新服務理念。
地鐵車輛長度等同
10輛普通公交車總長
廈門地鐵車輛采用地鐵B型車6輛編組,列車總長約118.7米,寬2.8米,最大載客量2062人,最高運行速度80公里/小時。這個長度相當于10輛普通公交車(12米)頭尾相連串在一起,而最大載客量差不多相當于23輛公交車能夠裝載的乘客數量。
列車車頭采取流線形造型,燈帶似“白鷺展翅”,展現出特有的靈動、流暢,整體造型親和力強。車廂內部寬敞舒適,扶手、窗和側壁表面組合成太空艙造型。每條座椅前設有6個拉手,每個車廂共計36個拉手,和公交車上的拉手不同,廈門地鐵列車拉手采用球柱柔性拉手,既具備相當的強度,又能支撐人體的重量。車上還安裝低噪音變頻空調,可根據環境變化自動調節制冷量,真正實現舒適節能的效果。每節車廂都配有電視和電子顯示屏,可顯示出站點信息,車門上方有電子線路圖,全線24個站點的名稱都在上面。車廂內的廣播系統也會播報到站提示信息。同時,針對廈門高溫、高濕、高鹽的氣候特點和線路特點,廈門地鐵1號線車輛車體內部進行了特別的防腐設計,車內所有緊固件均采用不銹鋼材質。
地鐵1號線建設大事記
2014年4月1日
正式開工
2016年6月
18個車站完成主體結構施工
2016年10月31日上午9時
首列車輛舉行接車儀式
2017年1月19日
火炬園變電所和董任主變電所正常投入運行
2017年1月
出入口造型公布,設計靈感來源于閩南古厝,具有很強的廈門特色和閩南風格
2017年3月12日上午
全線順利貫通,全線車站主體實現封頂,標志著全部主體工程圓滿完成
2017年3月13日
車站裝修主題確定,1號線為“閩南紅”,2號線為“鷺島綠”,3號線為“云天青”,4號線為“蔚海藍”
2017年3月21日
首批地鐵列車試跑,完成了時速80公里的高速運行等一系列靜態、動態調試
2017年4月30日
1號線“熱滑”成功
2017年5月1日
正式展開正線調試,地鐵列車飛馳島內外,首次在海堤跨海地上段亮相
2017年5月8日
實現全線“軌通”,標志全線結構性基礎設施全部完成
2017年6月30日
實現全線“電通”,標志著地鐵1號線將由安裝階段全面轉入調試階段,地鐵1號線開始全線綜合聯調、試運行、運營演練
2017年8月5日
地鐵列車開始空載試運行,標志著廈門地鐵1號線列車正式進入“試運行”階段。
2017年8月24日
廈門地鐵1號線20天的“跑圖”試運行圓滿完成
2017年9月30日
廈門地鐵1號線“三權移交”。標志著地鐵1號線由建設階段正式進入運營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