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廈門加快垃圾分類末端處理設施建設 正新建和擴建廚余垃圾處理廠等
廈門日報訊(記者 吳海奎 通訊員 李文林)垃圾分類在廈門正如火如荼地開展,參與率和準確率正不斷提升,這些分出來的“細糧”最終會去到哪里?末端處理設施能跟得上嗎?記者從市垃圾分類辦了解到,廈門現有的垃圾分類收運和處理體系,基本能滿足前端分類需求,還將繼續完善末端處理設施。目前,廚余垃圾處理廠、垃圾焚燒發電廠、有害垃圾處理廠等若干個重要的補短板設施建設正在有序推進中。
廚余垃圾
處理方式: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用于焚燒發電
思明區、湖里區及海滄區的廚余垃圾,采取直運模式,用廚余垃圾車運送到后坑環衛基地處理,集美區、同安區、翔安區直運到東部固廢中心進行處理,處理方式都是厭氧發酵,產生的沼氣用于焚燒發電。其中后坑環衛基地現有廚余垃圾日處理能力為500噸,擴建后日處理能力可達800噸;東部固廢中心現有廚余(餐廚)垃圾日處理能力600噸,擴建后可達1200噸,并將計劃新建廚余(餐廚)垃圾處理廠。
有害垃圾
處理方式:在廈門工業廢物處置中心進行無害化處理
有害垃圾量比較少,一般僅占3%-5%。責任人定期將收集的有害垃圾運送至指定收集點,全部統一運送至東部固廢處理中心,在廈門工業廢物處置中心進行處理。有害垃圾經過分揀后,部分進入回收系統,有害物質經無害化處理后安全填埋。目前,廈門工業廢物處置中心已經基本建成,即將在近期投用,現有害垃圾則暫時存儲在固廢中心。屆時,工業廢物處置中心可處理43類危險廢物,年可處理4.65萬噸危險廢棄物,其中,焚燒處理1.65萬噸/年,物化處理1萬噸/年,固化穩定化2萬噸/年。
其他垃圾
處理方式:衛生填埋和焚燒發電
目前,我市需填埋垃圾都運至東部固廢處理中心填埋場處理(環能公司運營),該填埋場分兩期開發建設,總庫容2006萬立方米,第一期729萬立方米,目前已逼近封場。目前,正加快二期1277萬立方米建設。
焚燒處理方式,我市目前在運行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有3座,日綜合處理生活垃圾1800噸。翔安(東部)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和海滄(西部)垃圾焚燒發電廠(二期)的建設都在穩步推進中,建成后,可新增處理能力2750噸,有了這些末端處理設施,預計到2019年,我市將實現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標。
可回收物
處理方式:回收后出售給資源再生企業
可回收物處理,有兩條路徑。第一,由居民或者小區物業、保潔員直接將收集的可回收垃圾出售給回收站,由回收業分類出售給相應的資源再生企業,比如再生紙廠、再生玻璃廠等。第二,責任人收集后,由指定有資質的企業定期清運至垃圾處理中心,分揀處理后,出售給相應的資源再生企業。目前我市再生資源回收領域基本建成“回收―分揀―處置”三位一體的回收體系,我市還將繼續完善基層回收網點建設,推動企業進入社區設置回收網點、回收門店的改造升級、回收企業運用“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