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審判輔助中心 集約化、規范化的審前準備程序 【鏡頭】 在湖里法院,一樓東區是每個工作日最繁忙的地方。在這個掛著“審判輔助中心”的大開間里,有近10名人員進出忙碌,從事著錄入、流轉、送達、分案、排期等工作。他們不是法官,不是書記員,而是集合了聘用制和社會化購買服務外包人員的一支“整合軍”。 2014年4月,湖里法院在全省法院率先成立了審判輔助中心,將庭前輔助性事務交由專門人員集中負責,積極探索訴訟流程分段實施、庭前事務集約管理、操作規則標準化建設的工作模式,著力在服務保障法官裁判上下功夫、求實效。 【亮點】 實實在在為法官減負 在審判輔助中心的一臺電腦上,一個寫滿送達地址的表格每天都是第一個被打開的文件。葉家財,是審判輔助中心“外出組”的一員,這個表格是他和同事們每天外出送達、調查的“路線圖”。“我們會提前對除派出法庭以外的所有需外出送達、調查的民商事案件進行梳理,根據送達、調查地址,規劃每天外出路線,通常一組人馬一天能送十幾個案件。”而在成立審判輔助中心之前,案件由立案庭隨機分案,送達和調查也是由庭室各自為戰,存在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 集約化送達、調查,只是審判輔助中心優化配置審判資源的一個縮影。除此以外,民商事案件的排期開庭、評估鑒定委托、追加被告、第三人等庭前程序性工作也集中到審判輔助中心前置實施。通過“流程再造”,讓審判資源優化配置,從而實實在在地為法官減負。 【調】 多元化調解中心 打造調解“編外軍” 【鏡頭】 在湖里法院一樓,審判輔助中心的對面,就是“分調裁”中負責“調”的節點――多元化調解中心。比起審判輔助中心進進出出又不失井然的秩序,這里卻是人聲鼎沸。 今年57歲的劉建強是一名具有二十多年審判經驗的資深法官。在法官員額制的改革中,他主動把成為員額法官的機會讓給了更加年富力強的法院新生代,而他自己由于審判經驗豐富,做群眾工作能力突出,成為一名專職的“調解法官”。 “來來來先呷一泡茶再說!”劉建強熟練地擺開茶具,開始沏茶,他的身邊和對面分別坐著一起物業糾紛案件的雙方當事人。 陳阿姨(化名)家的廚房因公共水管破損全部被淹,物業卻遲遲不給解決方案,氣得她拒繳物業費以表達抗議。沒想到,物業竟然封鎖了她的停車位,給她們全家出行造成了極大不便。還沒等陳阿姨回過神來,物業又以她拖欠物業費為由將她告上法庭。 在劉建強與特邀調解員的努力下,陳阿姨與物業最終達成和解。物業愿意減免部分物業費,即時恢復陳阿姨的停車位使用權限;而陳阿姨也愿意做出適當讓步。 |
相關閱讀:
- [ 12-05]翔安法院昨舉行憲法宣誓儀式和公眾開放日活動
- [ 12-05]集美法院首次使用微信“送”法律文書
- [ 12-04]今天是國家憲法日 思明法院舉行公眾開放日活動
- [ 11-25]集美法院公布全市首例案外人干擾執行被追究拒執罪案件
- [ 11-24]買房遇到限購令中介費能不能退 法院調解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