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反響】 有人隨手扔紙巾 我心里不是滋味 昨日,本報報道中關注的六大不文明行為,在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市民呂女士致電說,作為廈門城市交通史上的大事,地鐵開通的第一天,她就去體驗了一把,坐的還是第一列。美景令她印象深刻,但一名女乘客的不文明行為卻讓她心里不是滋味。 呂女士說,當時她在董任站上車,準備回家。地鐵剛進站,一名女乘客帶著一名小男孩迅速擠到隊伍的前面,第一個上了車,坐在呂女士的對面。到了另一個站,門剛一打開,這名女乘客連頭都沒轉一下,手一揮,直接把兩團用過的紙巾往門外丟去,之后若無其事,依然有說有笑。呂女士說,地鐵才剛剛開通,真不想看到這樣不衛生、不文明的行為給城市抹黑。 不排隊等不文明現象 影響別人的乘車體驗 12年前,市民王女士在臺北乘地鐵的經歷讓她至今記憶猶新。她說,當時她在車廂里一邊嚼著口香糖,一邊和朋友聊天,突然一名女士向她遞來一張紙巾,對她說:“這里不能吃口香糖?!彼s緊接過紙巾,把口香糖吐在上面后放進包里。 在臺北的幾天里,她經常乘坐捷運出行,也慢慢適應了里面的規矩,比如上下電梯左行右立、排隊乘車、先下后上等。 廈門地鐵開通的第一天,王女士也去體驗了。她說,地鐵的硬件沒得說,但是個別不文明現象讓她有點失望。無論是在買票還是在站臺等車的時候,都有個別人不守規矩,不愿意排隊;乘坐電動扶梯時,常常能看到兩個人并排站著,一點也沒考慮后面的乘客是否需要先通過;在車廂內喝飲料、大聲聊天的現象也偶有發現。 王女士說,希望通過晚報呼吁大家文明乘坐地鐵,廈門的地鐵環境應該符合文明城市這一稱號。 【專家建議】 應該以引導為主營造文明的氛圍 巨東紅(集美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地鐵里的不文明現象,大概就是上下車不守規矩、密閉車廂內飲食等,這幾個是主要的爭議點和曝光點。比如,在車內吃包子、油條、茶葉蛋、香腸,還有嗑瓜子、吃花生,比如在車上大聲喧嘩等,文明城市里的廈門人,容忍度比較低,對不文明行為很著急,會主動曝光這種現象。他們覺得,廈門地鐵即使剛剛開通,但它跟所有交通工具一樣,不管乘坐者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是游客還是市民,都希望是文明的,希望跟廈門這個城市有同樣的品格。 在剛開通的時候,遇到不文明現象,很難馬上出臺一個規范或者條例去懲戒,因此,應該進行引導和倡導。在地鐵的電視屏幕上,可以滾動播出文明行為宣言;在站點和車廂內布置言簡意賅的標語,營造氛圍。此外,還可以發動廈門眾多的志愿者隊伍,進行文明行為的引導和倡導,就像在中山路倡導文明過斑馬線的行為一樣,從勸導身邊的人開始,引導行為,形成合力,文明成習慣,之后再出臺處罰條例。 處罰與倡導并重讓習慣成為自然 陳經超(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廈門大學公共傳播戰略研究所所長):上個世紀90年代,臺北捷運開通。我記得當時針對乘車文明,曾經引起過很多爭議和討論。比如對“吃東西”的界定,處罰會不會太重等等。當時,針對這些不文明現象,進行過處罰,而媒體也進行了報道。慢慢地,處罰少了,不文明現象也少了。再后來,大家就“習慣成了自然”。如今,在臺北捷運上,你是看不到有人吃東西的,因為在地鐵里應該遵守的規則,大家不僅清楚,而且已經形成習慣。 我認為,這種爭議討論是一個城市提升公民素質的重要環節。通過這樣的爭議和討論,引起大家的重視,同時進行處罰,也會提高公平性和規范力度。有了規定卻沒有處罰,大家可以無視規定,那么規定也就形同虛設。況且,跟其他公共交通相比,地鐵里安裝了很多監控,在處罰取證上更容易。 十幾年前,我去北京,當時印象最深的就是地鐵里人擠人,特別是在上下站的時候,大家都擠在門口,下車的出不來,上車的進不去。如今,我在北京看到的則是井然有序的上下車,特別是還有一些引導人員,倡導先下后上,維護公共秩序。這種轉變也是一個過程,一個從不習慣變成習慣的過程。廈門地鐵是廈門這座城市的一個新興事物,在倡導文明乘車上,可以吸取其他城市好的經驗,讓市民盡快養成文明乘車的習慣。 我認為,針對廈門地鐵乘車文明,應該處罰與倡導并重,通過處罰讓習慣固定下來的同時,也會提升市民整體乘車文明水平。地鐵是一座城市對外的窗口,跟其他城市相比,廈門地鐵的窗外有著美麗的風景,而地鐵內部的環境也應該匹配窗外的美景。 |
相關閱讀:
- [ 01-10]集美3天接待游客16.92萬人次 地鐵吸客能力初顯
- [ 01-10]地鐵接駁還存在不足 相關部門表示將完善公交線路
- [ 01-10]廈門地鐵進行地鐵保護、綜合利用開發 打造“地鐵城市”
- [ 01-09]廈門軌道交通集團巡查地鐵 發現不文明行為631起
- [ 01-09]人大代表熱議地鐵建設 將地鐵車站打造成廈門景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