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希望地鐵車窗內外都是景。
有效引導可讓市民養成習慣。
廈門晚報訊(記者李小慶吳笛圖/陳立新)昨日,本報推出“地鐵文明大家巡”系列報道后,在讀者中引起反響和共鳴,不少人紛紛致電廈門晚報市民熱線,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一些學者則建議,針對地鐵乘車文明,要發揮志愿者引導的作用,也要堅持處罰與倡導并重。
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陳經超說,跟其他城市相比,廈門地鐵的窗外有著美麗的風景,而地鐵內部的環境也應該匹配窗外的美景。
【市民反響】
有人隨手扔紙巾 我心里不是滋味
昨日,本報報道中關注的六大不文明行為,在市民中引起強烈反響。市民呂女士致電說,作為廈門城市交通史上的大事,地鐵開通的第一天,她就去體驗了一把,坐的還是第一列。美景令她印象深刻,但一名女乘客的不文明行為卻讓她心里不是滋味。
呂女士說,當時她在董任站上車,準備回家。地鐵剛進站,一名女乘客帶著一名小男孩迅速擠到隊伍的前面,第一個上了車,坐在呂女士的對面。到了另一個站,門剛一打開,這名女乘客連頭都沒轉一下,手一揮,直接把兩團用過的紙巾往門外丟去,之后若無其事,依然有說有笑。呂女士說,地鐵才剛剛開通,真不想看到這樣不衛生、不文明的行為給城市抹黑。
不排隊等不文明現象 影響別人的乘車體驗
12年前,市民王女士在臺北乘地鐵的經歷讓她至今記憶猶新。她說,當時她在車廂里一邊嚼著口香糖,一邊和朋友聊天,突然一名女士向她遞來一張紙巾,對她說:“這里不能吃口香糖。”她趕緊接過紙巾,把口香糖吐在上面后放進包里。
在臺北的幾天里,她經常乘坐捷運出行,也慢慢適應了里面的規矩,比如上下電梯左行右立、排隊乘車、先下后上等。
廈門地鐵開通的第一天,王女士也去體驗了。她說,地鐵的硬件沒得說,但是個別不文明現象讓她有點失望。無論是在買票還是在站臺等車的時候,都有個別人不守規矩,不愿意排隊;乘坐電動扶梯時,常常能看到兩個人并排站著,一點也沒考慮后面的乘客是否需要先通過;在車廂內喝飲料、大聲聊天的現象也偶有發現。
王女士說,希望通過晚報呼吁大家文明乘坐地鐵,廈門的地鐵環境應該符合文明城市這一稱號。
【專家建議】
應該以引導為主營造文明的氛圍
巨東紅(集美大學法學院社會學系副教授,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地鐵里的不文明現象,大概就是上下車不守規矩、密閉車廂內飲食等,這幾個是主要的爭議點和曝光點。比如,在車內吃包子、油條、茶葉蛋、香腸,還有嗑瓜子、吃花生,比如在車上大聲喧嘩等,文明城市里的廈門人,容忍度比較低,對不文明行為很著急,會主動曝光這種現象。他們覺得,廈門地鐵即使剛剛開通,但它跟所有交通工具一樣,不管乘坐者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是游客還是市民,都希望是文明的,希望跟廈門這個城市有同樣的品格。
在剛開通的時候,遇到不文明現象,很難馬上出臺一個規范或者條例去懲戒,因此,應該進行引導和倡導。在地鐵的電視屏幕上,可以滾動播出文明行為宣言;在站點和車廂內布置言簡意賅的標語,營造氛圍。此外,還可以發動廈門眾多的志愿者隊伍,進行文明行為的引導和倡導,就像在中山路倡導文明過斑馬線的行為一樣,從勸導身邊的人開始,引導行為,形成合力,文明成習慣,之后再出臺處罰條例。
處罰與倡導并重讓習慣成為自然
陳經超(廈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廈門大學公共傳播戰略研究所所長):上個世紀90年代,臺北捷運開通。我記得當時針對乘車文明,曾經引起過很多爭議和討論。比如對“吃東西”的界定,處罰會不會太重等等。當時,針對這些不文明現象,進行過處罰,而媒體也進行了報道。慢慢地,處罰少了,不文明現象也少了。再后來,大家就“習慣成了自然”。如今,在臺北捷運上,你是看不到有人吃東西的,因為在地鐵里應該遵守的規則,大家不僅清楚,而且已經形成習慣。
我認為,這種爭議討論是一個城市提升公民素質的重要環節。通過這樣的爭議和討論,引起大家的重視,同時進行處罰,也會提高公平性和規范力度。有了規定卻沒有處罰,大家可以無視規定,那么規定也就形同虛設。況且,跟其他公共交通相比,地鐵里安裝了很多監控,在處罰取證上更容易。
十幾年前,我去北京,當時印象最深的就是地鐵里人擠人,特別是在上下站的時候,大家都擠在門口,下車的出不來,上車的進不去。如今,我在北京看到的則是井然有序的上下車,特別是還有一些引導人員,倡導先下后上,維護公共秩序。這種轉變也是一個過程,一個從不習慣變成習慣的過程。廈門地鐵是廈門這座城市的一個新興事物,在倡導文明乘車上,可以吸取其他城市好的經驗,讓市民盡快養成文明乘車的習慣。
我認為,針對廈門地鐵乘車文明,應該處罰與倡導并重,通過處罰讓習慣固定下來的同時,也會提升市民整體乘車文明水平。地鐵是一座城市對外的窗口,跟其他城市相比,廈門地鐵的窗外有著美麗的風景,而地鐵內部的環境也應該匹配窗外的美景。
【他山之石】
無論在哪個國家,在地鐵里吸煙、便溺、隨地吐痰、大聲喧嘩、播放音樂、吃味道重的食物等行為,都會對其他乘客造成困擾。如何摒棄陋習、讓文明成為自覺,是我們共同的話題。
日本
地鐵里不能打電話,是人人都知道的“鐵律”。日本老年人多,有些人會安裝心臟起搏器,而手機打電話的信號可能會干擾起搏器,嚴重的會引發生命危險。如果實在需要接聽電話,乘客會自覺到車廂連接處,并一定會注意避開“優先席”(相當于老弱病殘孕專座)。
法國
巴黎交通管理局公布的“現代旅客禮貌手冊”建議:不要通過耳機大聲放音樂;不要長時間盯著美女看;不要因別人踩了你的腳就抓住不放;手臂應蓋住腋窩,不要令其暴露于車廂中;打噴嚏時應使用手帕等。
新加坡
在以嚴格出名的新加坡,地鐵里的禁止標識明文規定:不準帶榴蓮。標識沒有寫明罰款金額,似乎是用勸說的方式,希望大家能不帶就不帶。
英國
英國人的紳士風度不僅體現在排隊上,當地鐵車廂內人比較多的時候,很多人會選擇不上車,站在原地等下一趟。倫敦地鐵在高峰時段的發車頻率比較密集,平均一兩分鐘就有一趟車。倫敦地鐵最靠近車門兩側的位置,是“優先座位”,老弱病殘孕優先乘坐。乘客上車后,往往直接選擇車廂中部的位置,將這些位置空出來,以供需要的乘客。即使非高峰時段,車廂內有很多空座的時候,大多數男士也會選擇站著或側靠在車廂相應位置。因此,在地鐵上,幾乎看不到老者和兒童站著的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