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彭怡郡
海西晨報訊 從1997年的“講誠信反欺詐”到2018年的“品質消費美好生活”,“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主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同時也反映了這21年來,市場消費環境及老百姓消費水平的不斷變化。
又是一年“3·15”,讓我們一起來透過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前世今生”,看社會發展和消費變遷。
主題變化
反映消費精細發展
1983年,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確定每年的3月15日為“國際消費者權益日”。1984年12月26日,中國消費者協會成立。1987年,中國消費者協會加入國際消費者協會。而從1997年起,每年有了一個確定主題,以開展“年主題”活動。
十九大報告中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這一變化,在每年“3·15”主題的變化上也可見一斑。
細數歷年“3·15”主題,我們不難發現,1997年到2003年的主題大多含有“消費”字眼,如“安全健康消費”“明明白白消費”,這些主題的大背景,是隨著市場化改革深入,人民收入提高,物資短缺的時代結束,消費者需要學會消費訣竅。
2004年到2013年的主題則更注重消費中反映出的種種問題,如“消費與環境”“消費與責任”“消費與安全”等。這些主題揭示了消費者需求與生態環境、服務民生之間暴露出的問題,并探索解決之道。
2014年,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開始實施,預示著消費進入了新時代?!皵y手共治暢享消費”“品質消費美好生活”這些“3·15”主題表明了老百姓的消費需求已從原先的“買得起”,向如今的“買得好”發生轉變。
重視維權
投訴渠道不斷拓寬
除了經濟發展與消費水平提高外,在歷年的“3·15”主題中,我們還能看到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及維權意識不斷增強。
一位市場監督所執法人員告訴記者,10年前消費者的投訴多是關于商品質量問題。但如今,生產企業對產品質量嚴格把關,再加上電商沖擊,大多數類型的消費投訴與售后服務相掛鉤。“比如,以前汽車投訴,大多是車輛沒有維修好、商家在銷售中掛牌不及時等問題。現在的消費者投訴內容,很多是銷售人員在推薦過程中沒有把汽車的功能及制約問題講清楚,消費者覺得商家侵犯了他們的知情權?!?/p>
除了售后服務外,許多消費者還注重包裝標識,關心產品標識不明確、宣傳用語不規范等問題,如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廈門市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聯合發布的廈門市2017年度十大消費維權典型案例中,就有一起這樣的案例———一個保健品商家混淆了“治療”與“輔助治療”兩個概念,夸大保健品的治療功能,屬于虛假宣傳,被市民舉報。
同時,當下的消費投訴渠道增多,也更有利于市民維護自身權益。據悉,以前每一年“3·15”活動,都會有市民到現場反映消費投訴,執法人員會立刻解決。現在,這樣的情況已很少見了,老百姓不再在“3·15”扎堆投訴,最大的原因就是投訴渠道增多了。
我們會發現,不管是實體店、電商平臺,還是以提供服務為主的行業如快遞業等,都有統一的客服投訴平臺。若投訴無法解決,消費者還可以通過消費者協會調解、向有關行政部門申訴,或是走司法途徑加以解決。
多重參與
讓未來消費更美好
從指導消費到建立消費觀、提升維權意識,未來的消費形式如何,與老百姓的想法密不可分。從許許多多的舉措來看,全民共建參與消費維權的氛圍愈加濃厚。
去年,思明區市場監督管理局舉辦了“我的消費維權觀”主題有獎征文。在征集的作品中,有許多市民就如何完善、健全消費維權法律法規展開探討,為政府部門和消委會獻計獻策。
殿前市場監督管理所在今年的“3·15”活動現場設置了征集墻,向市民征集“你最關心的食品安全問題”。執法人員會通過市民反映出的食品消費問題,尋求合理的解決方式,完善當下的食品安全監管態勢。
而在“3·15”來臨之際,海西晨報推出了特刊及系列報道。晨報記者選取了市民關注度、投訴量較高的快遞問題進行調查,針對最受關注的“投遞最后一公里”等問題進行調查探索。此外,晨報記者還邀請了汽車、家裝、美食、旅游等行業的資深企業代表,細數行業消費中的陷阱,讓消費更有品質。
我們希望通過全民共建的消費形式,讓監管部門更有力、企業商家更誠信、消費者更滿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