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2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李方芳通訊員陳赟)近期,根據福建省赤潮災害監視監測網報告,福建連江和石獅海域發生兩起有毒赤潮。廈門市疾控中心提醒,赤潮高發期為確保食品安全,廣大市民應提高警惕,盡量避免購買來自赤潮地區的貝類等海產品。 疾控中心工作人員介紹,赤潮是指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赤潮分有毒和無毒赤潮,有毒赤潮的赤潮生物會分泌赤潮毒素,其中麻痹性貝毒是分布最廣、危害最嚴重的一類毒素。 當有毒赤潮爆發的時候,海水中存在大量的有毒海藻,貝類(貽貝、牡蠣等)、螺類等攝食該類有毒海藻,會在體內富集更多的海藻毒素,其中織紋螺尤其容易富集海藻毒素,所以毒性也最高。若人們食用了在有毒赤潮期間捕獲的貝類、螺類,中毒的可能性就會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貝類海藻毒素在高溫和酸性環境中穩定,通常的烹調方法不能將其破壞,人進食后,可能發生唇、舌、指尖、腿、頸麻木,運動失調等食物中毒癥狀,潛伏期一般為數分鐘至數小時。染毒貝類不能通過外觀與味道的新鮮程度來加以分辨;不食用織紋螺;不撿食死貝和死魚。當食用貝類時應盡量去除內臟,一旦誤食出現中毒癥狀,應立即就醫。 |
相關閱讀:
- [ 06-14]近期赤潮高發期 廈門市疾控中心提醒盡量不食用織紋螺
- [ 06-11]連江和石獅海域出現赤潮 近期吃貝類要當心
- [ 03-24]廈海域赤潮災害應急監測與預警決策平臺通過驗收
- [ 03-21]4小時就知道赤潮是否有毒 廈門建成專業赤潮監測預警平臺
- [ 07-09]廈門赤潮三級響應解除 市民仍需慎食赤潮水產品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