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訊 (海峽導報記者 許巧娜) 由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承擔的“廈門海域赤潮災害應急監測與預警管理決策平臺”(以下簡稱平臺),近日順利通過驗收。 據介紹,該平臺自2015年底開始籌建,歷經2年多的時間,最終通過驗收。那么,平臺是如何進行赤潮的檢測呢?昨日導報記者采訪了項目負責人、海洋三所海洋化學與環境監測技術實驗室副主任張元標。 張元標介紹,目前平臺主要通過投放浮標,建立酶聯免疫法的有毒赤潮快速檢測方法來對赤潮進行監測?!拔覀兺斗诺母松嫌袀鞲衅?,主要檢測海水的pH值、溶解氧、葉綠素A、氣象參數等數值,通過葉綠素和溶解氧之間的變量關系來設置預警模式。”張元標解釋,目前平臺在同安灣、廈門西海域、九龍江口及胡里山炮臺附近海域等四個赤潮常發海域均投放了生化浮標。浮標傳感器上的數據每小時會進行一次傳輸,共享到平臺,達到實時監控的目的,一旦數值超過預警值,實驗室人員便會及時到當地采樣,確定赤潮是否有毒。 而赤潮是否有毒的判斷方式,過去是通過“小白鼠試毒”等傳統方法,因為個體差異,容易造成判斷上的失誤,如今平臺通過建立酶聯免疫法的有毒赤潮快速檢測方法,4個小時就能出結果,加上傳統方式的再三驗證,保證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此外,實驗室還建有數字模型,對水底輸運擴散進行檢測,“主要看赤潮會影響到哪里、擴散到哪里”。據介紹,通過該平臺,可以有效開展赤潮災害監測和預警,及時監控受赤潮毒素污染的上市海產品,確保海產品質量的同時,也避免赤潮毒素對人體可能造成的危害。 解密 赤潮究竟有沒有害? 許多人可能不明白,海水變色意味著什么,又有什么危害。“赤潮”,被喻為“紅色幽靈”,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的一種異?,F象。它是由海藻家族中的赤潮藻在特定環境條件下爆發性地增殖造成的。赤潮發生后,除海水變色外,海水的pH值也會升高。 海洋三所海洋化學與環境監測技術實驗室副主任張元標向導報記者介紹,赤潮分為有毒和無毒,兩種赤潮均可產生危害。其中無毒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時會消耗大量溶解在水中的氧氣,造成海里的魚蝦因缺氧而死亡;有毒赤潮的危害主要是赤潮生物能夠分泌麻痹性貝毒(PSP)、下痢性貝毒(DSP)、神經性貝毒(NSP)、失憶性貝毒(ASP)等病毒。它們被貝殼類動物食用后,毒素就留在貝類的內臟組織中,而人類一旦食用了這樣的貝類就可能引起中毒,輕則拉肚子重則可能致命。 但張主任也特別提醒,廈門海域沒有特別大的海產品養殖,因此遇到小規模的赤潮大可不必恐慌。 |
相關閱讀:
- [ 07-09]廈門赤潮三級響應解除 市民仍需慎食赤潮水產品
- [ 07-07]直擊廈門海域無毒赤潮 結果顯示赤潮情況逐步改善
- [ 07-06]同安灣海域發生無毒赤潮 海洋漁業部門持續監測
- [ 07-05]無毒赤潮再現廈門海域 廈貝類交易未受影響
- [ 06-21]受毒赤潮影響 廈門貝類攤位紛紛“改行”賣蝦蟹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