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加快教育信息化發展步伐,推動教育理念更新、教學模式變革——
信息化,為優化教育創造無限可能
在思明第二實驗小學,學生使用電子書包。(資料圖片)
東南網12月2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鄧婕 通訊員 熊杰)信息化教育,早已不是什么新鮮詞匯。但信息化能給學生帶來多大的改變,能不能促進教育變革,這是人們更想知道的。
21日,2018年廈門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舉行。過去一年,廈門教育信息技術中心的老師們,在看不見的“戰線”上忙碌。打破了“信息孤島”局面,數據多部門共享,服務于教育;20所智慧校園試點校園玩轉大數據,校園生活更智能、安全、有趣;老師們在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提取優質的全學科備授課、測評、考試資源,提升教育質量。
創新教學方式 數字課堂隨時在線
千萬別談iPad色變,電子產品也可能變成孩子進步的階梯。
在思明第二實驗小學,運用“電子書包”項目已形成了一套具有學校特色的教學模式。所謂電子書包,就是引進平板電腦,在特定的學科上進行運用。
“特別有意思,有時候老師會在電子書包上給出闖關任務,我們自己想辦法完成。”思明第二實驗小學的學生們告訴記者。在電子書包的“我愛閱讀”這個平臺上,老師會定時發布閱讀任務,學生們需要登錄賬號完成學習。這樣帶來的好處顯而易見——一方面老師要自我提升,上傳針對性的課件、微課、多媒體視頻等資源,另一方面形成網上資源庫,學生及家長可隨時利用平臺進行點播,不受時空限制,自主開展個性化學習。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推進,廈門校園中的傳統課堂正不斷地發生變革,推行慕課、微課等多樣化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移動式學習;VR/AR、機器人、無人機、3D打印等技術賦能教育,驅動創客活動、職業技能提升。
如果學生對課堂上的內容不能很好地理解接受,還可以通過電腦或手機登錄“廈門數字學校”,尋找有相應知識點的微課,加強學習。目前廈門數字學校有2萬節微課,來自廈門125所學校老師的貢獻。
推進教育公平 優質資源全域共享
在海拔近千米的同安高山村白交祠小學里,經常可以看到這樣一幕:學生通過電子屏幕與城里的老師互動,甚至一起唱歌、討論電影。以前,由于地理位置偏遠、教學力量薄弱、在校生逼近個位數,這所山里學校的學生們并沒有機會接觸音樂、美術等課程。自2013年底和城區的陽翟小學簽訂共建幫扶協議至今,依靠信息化手段,白交祠小學得以和遠在37公里外的城區優質校實現課堂“遠程同步互動”,共享優質的教學資源。
今年,廈門加大統籌規劃的力度,重點推出建設市級教育數據中心、市級教育基礎數據共享交換平臺、教育信息化與裝備展廳等10項重點項目建設。
以市級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為例,該平臺提供小初高12個年級全部學科的教材資源,可為教師提供優質的全學科同步備授課、學生同步導學、互動課堂等服務,使優質教學資源惠及全市各中小學校。
再比如中小學云圖書館管理平臺,各學校圖書館數據都被打通了,實現直屬校中小學圖書館紙質、電子資源的市、區、校三級管理,各類資源共享,協助實現全民閱讀生態圈。
改變管理模式 技術升級效率提升
每天,學生背著書包進出校門,就進入校園里的“安全網”——廈門全市校門報警監控110聯動系統新平臺。不久,校門監控系統還會增加人臉識別功能,與公安局人臉庫對接,對形跡可疑、精神病史等危險人員進行主動預警,提高校園安全管理水平。
廈門市教育事務受理中心主任、市教育信息中心主任蔣思彬說:“不要以為教育信息化只有教室里的平板電腦,它還大有用武之地,教育管理服務的信息化,對提高教育服務水平、支撐教育科學決策、加強教育管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以往教師評職稱要提交一麻袋的材料,等到評審時,教育事務受理中心通常要雇卡車把所有資料送到評審點。2015年,廈門啟用教師職稱評審系統,這是目前全省唯一在網上進行教師職稱評審的系統。教師的個人申報、單位審核資料、代表作專家鑒定、學科組評議、論文答辯、專家投票表決、信息匯總等全過程,都可以在網上進行。
在去年學生健康體檢網絡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今年建成廈門市學校衛生綜合管理信息平臺,這個系統不僅收集學生們每年的體檢數據,還有各類大數據分析。例如,它有全市學生視力、齲齒等常見病,以及身高體重、胸圍肺活量等素質指標,隨時都可做出大數據分析圖表。現在,廈門的家長們想要知道孩子的身體情況,上網登錄賬號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