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農民畫展展出后,吸引眾多市民前來觀賞,品鑒。(何東方攝) 大籠甜粿。(何東方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盧漳華 通訊員鄭素描、洪松梅)近日,省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同安的農民畫、澳頭蠔干粥傳統制作技藝和大籠甜粿傳統制作技藝三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名列其中。目前,同安已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項,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2項,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項,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0項。 同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1700多年的歷史留下了許多璀璨奪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安歷來重視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保護傳承工作,不斷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目前,已有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0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9人,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13人。 農民畫 出自草根卻聲名遠揚 同安的農民畫可以追溯至上世紀五十年代,在六十年代初成規模,當時作者都是鄉村農民,形式以年畫、版畫、宣傳畫為主。這些農民畫多以現實生活中的勞動生活為素材,諸如修渠筑壩、圈豬積肥、插秧播種以及喜弄車鼓、淺唱南音、蒸糕搓圓、甘蔗芋頭等,歌頌了勞動人民摯熱、樸實、率直和憨厚的情懷。后來,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日益豐富多彩,農民畫作者除了農民外,還有漁民、牧民及家庭婦女。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同安歷來高度重視農民畫的保護工作,重視和扶持農民畫創作,出臺了多項舉措,包括建立農民畫交流創作中心,定期舉辦民間繪畫研討會、民間繪畫展,每年舉辦區少年兒童民間繪畫夏令營活動,適時組織農民畫家入校園活動等。如今,同安已培養出了從事農民畫工作的群體30多人。 半個世紀以來,同安農民畫成績斐然,蜚聲海內外。1966年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安縣農民畫展作品選》畫冊,登載了31位農民75幅作品;1983年“首屆全國農民畫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展出,《同安車鼓》獲得了二等獎;1987年作品《春》參加了“中國現代民間繪畫展覽”后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隨后又被送到烏拉圭、阿根廷等國家展覽;2004年又有20幅農民畫作品被選送至日本佐世堡市參加文化交流展……被文化部命名為首批“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的同安,如今,農民畫已走上了世界文化藝術的舞臺。 |
相關閱讀:
- [ 03-08]省政府公布第六批省級非遺名錄 廈門市八項目上榜
- [ 02-26]褒歌唱響同安 “非遺”活態傳承出品牌
- [ 01-21]肯德基助力非遺國技傳承 攜手國家博物館賀新年
- [ 12-10]非遺融入日常生活須現代“激活”
- [ 11-03]特寫:文博會高校展區里的“非遺”風(圖)
- [ 11-01]突出“非遺”特色 福建藝術職業學院將亮相文博會
- [ 09-25]廈門集美:讓非遺項目活起來傳下去
- [ 09-15]紀錄片讓非遺文化更生動更鮮活
- [ 08-27]廈門萬人參與“閩南文化走透透”暑期非遺文化夏令營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