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搞吃喝宴請 樂享文化大餐
同安祥平街道移風易俗走進瑤頭村,民俗日辦成非遺展演日
廈門晚報訊(記者 黃文水 通訊員 張榮森 蔡力 黃秀萍 趙菁菁)非遺斗陣行,民俗日新風尚。昨天是農歷五月十六,瑤頭村大元殿廣場人潮涌動,今年的大元殿民俗日,沒有吃喝宴請,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味十足的非遺展演,群眾共享文化成果。
昨天,由廈門同安區紀委監委、同安區委宣傳部、同安區委文明辦指導,同安區祥平街道辦事處主辦的移風易俗宣傳活動走進瑤頭村。市紀委、同安區紀委、新聞媒體、黨風政風監督員現場觀摩,督查移風易俗情況。
【節日新辦】
移風易俗新風尚,非遺展演更精彩
昨天的民俗日變成了非遺展演日,活動以“移風易俗新風尚,非遺文化展風采”為主題。
在大元殿廣場,一系列的非遺展演十分搶眼。祥平街道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紛紛登場,有同安薄餅的現場制作與品嘗,同安錫雕的現場制作與展示等,吸引了很多群眾圍觀。還有互動很強的竹編、棕編、捏面、糖人等手工技藝展示,以及祥平舞龍等精彩的文藝演出。
“移舊俗、除陋習、尚科學、倡新風,節日新辦,非遺展演,樹立文明新風尚。”祥平街道領導說,崇尚禮儀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婚喪喜慶等大操大辦的現象有效遏制,移風易俗、破舊立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祥平街道表示,祥平街道黨工委深入貫徹移風易俗要求,加強基層黨風廉政建設,狠剎婚喪喜慶活動中的講排場、比闊氣和民俗日大操大辦揮霍浪費現象,倡導文明健康、厲行節儉的社會風尚,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樹立“婚事新辦、喪事簡辦、民俗日不辦”的文明新風尚。
【減輕負擔】
民俗日不宴請,全村一天可省幾百萬
活動現場,祥平街道領導為瑤頭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的文化體育、普法宣傳等志愿服務隊授旗。村兩委帶頭宣讀移風易俗倡議書,做移風易俗的倡導者、傳播者、實踐者。
瑤頭村黨總支書記葉志坤說,昨天是村里大元殿的民俗日,在過去,全村1600戶家家宴請,一家起碼三四桌,一桌菜金近千元,還不包括煙酒,一天一個家庭就得花掉四五千元,整個村一天宴請要花掉七八百萬元。如今移風易俗,民俗日不宴請了。不僅如此,兩三年前村民家里辦喪事,也要請個五六十桌,一場喪事辦下來要花十多萬元,現在喪事新辦全部改為煮咸粥招待,切切實實幫村民減負。
“移風易俗大大減輕了村民負擔,得到了村民們的擁護。”村民曾復元說,昨天的非遺展演,比平日里看戲還熱鬧,有過節的氣氛。村民葉開明也深感移風易俗帶來的變化:“以前宴請大操大辦,婦女們都在廚房張羅,現在解放出來了,民俗日照樣熱鬧,她們都去看演出、跳廣場舞了。”
祥平非遺展演(部分)
同安薄餅:
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有一種味道不能忘卻,那是祥平街道吳招治對同安這片土地的深情。“薄餅嫂”吳招治,匠心傳承同安味道,這是她幾十年包容人生的態度,如同薄餅,看上去平淡無奇,卻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2017年,薄餅制作技藝入選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她成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同安錫雕:
同安祥平街道祥橋社區一棟三層民房里,每天都會聽到“叮叮咚咚”的敲打聲,這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同安錫雕的傳承地。銀光閃閃的錫,在千錘百煉的手工敲打中,變身組合為千姿百態的藝術品。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鄭天泗和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莊亞新夫婦苦心孤詣,在艱難中堅持,在堅持中創新,在創新中復活,讓一度斷層百年的同安錫雕再延續,以“匠心”鑄“匠魂”。
祥平竹編:
竹子是器皿編制的主要材料,傳統竹編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飽含著人民群眾的勞動智慧。在祥平街道外較場,一提起竹編女師傅楊麗唇,幾乎無人不識。從業40多年的楊麗唇巧手編織,把普普通通的竹子變成了各式各樣的生活用品和藝術品。如今,她仍堅守著指尖上的手工技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