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嘉庚百年海外教育:初心、成就與啟示
2022-11-29 20:47:58? ? 來源: 集美大學 責任編輯: 李霖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集美學校:僑生回國升學“概行收納” 優待“永續不廢” 回到祖國就學的華僑學生稱為“僑生”。僑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中國傳統文化國際傳播中扮演著重要橋梁和紐帶作用。陳嘉庚主張人人有接受教育的權利,并為社會各種人群創造受教育的機會。在20世紀早中期,在獨特的歷史背景下,陳嘉庚依托集美學校,舉辦了舉世聞名的僑生教育。 長期僑居海外,使陳嘉庚對南洋華僑社會的教育情況有著深刻的認識,深感華文教育的重要性。據當時有關資料統計, 在1200萬華僑中,不懂中國語言的就有500萬人。鑒于當時歸僑、僑眷及其子弟因生計,廣泛勞作和生活在祖(籍)國沿海地區和僑居國,因此, 1910年代,陳嘉庚幾乎同時在閩南地區和新馬地區興辦學校、開辦華文教育。 1913年陳嘉庚創辦集美學校之始,即十分重視僑生教育。他規定, 集美學校對僑生回國升學“概行收納”, “到校時如考試未及格者, 則另設補習班以教之”。1921年陳嘉庚創建廈門大學,也要求學校要廣收海外僑生。當年3月1日, 廈門大學第一次招生考試時, 就同時在廈門、福州及新加坡開考。為了增強海外華僑的祖國觀念,陳嘉庚特別鼓勵海外僑生到集美就學。陳嘉庚規定集美學校招生要面對海外, 廣納僑生, 優待僑生,“此例永續不廢”。他指出:“集美學校所以特別歡迎華僑子弟之就學,蓋亦有感于是為謀挽回其祖國觀念也。”陳嘉庚以“僑生接受祖國之文化,比較國內尤為重要”的遠見卓識,開辦僑生華文教育、獎勵歸僑子女回國學習,在集美播撒下海外教育的星星之火。海外廣大僑生在陳嘉庚的推動和影響下, 紛紛回國就讀。 1920年,集美學校創設商科。陳嘉庚曾說:“我國商業之不振,推原其故,地非不大也,物非不博也,人非不敏也,資本非不雄且厚也。所獨缺乏者,商人不知商業原理與常識耳。”他創辦商科的目的在于培養有學識之才,援助南洋華僑經營商業,并希望通過培養商業人才,改變國內墨守成規的商業經營方式,以謀求民生問題的解決,以期建設新國家。他同時還要實行公民教育,以養成健全的人格。集美學校商科初辦時只有25名學生,第一組生源即是委托菲律賓教育會代為考送的僑生,修業年限為四年,主要授以商業必需的知識和技能,功課偏重專業知識。 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集美學校,培養出許多優秀的僑生;僑生畢業后,受陳嘉庚精神的感召,紛紛報效國家。如著名南洋企業家陳六使,早年就讀于陳嘉庚創辦集美小學,南去新加坡在陳嘉庚的公司工作多年,后創立自己的樹膠事業,并在陳嘉庚的引領下傾資興學,并成為華社領袖。1929年,14歲的李林(李秀若)從印尼回國,以“歸國僑生”的身份考入了陳嘉庚創辦的集美幼稚師范學校,后畢業于集美女中。1940年4月,李林在山西抗日前線壯烈殉國。李林英烈是全國唯一的一位華僑抗日女英雄,成為廣大僑胞的驕傲。2009年9月,李林與陳嘉庚一樣,名列“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 抗戰期間 陳嘉庚維系教育、關懷僑生成長 抗戰期間,集美水產航海學校內遷大田縣;學生不能出海實習。為使人才培養不中斷, 陳嘉庚遂在新加坡創辦了一所水產航海學校。戰后集美各校“復員”回集美;新加坡水產航海學校的所有圖書、儀器、標本等, 全部寄贈給集美水產航海學校。1940年6月陳嘉庚參訪延安,并與在延安工作戰斗的南洋僑生親切會面,關心他們的成長,并通過他們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政策,更加堅信“中國的希望在延安”。當時,南洋有許多僑胞興辦華文學校,缺乏大量訓練有素的華文教師。陳嘉庚意識到中華文化是維系海內外中華兒女情感的紐帶,華文教育是維持華人社會的關鍵。1940年底,陳嘉庚致電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陳立夫,提出在廣東、福建兩省各辦一所僑民師范學校。關于福建僑師選址,陳嘉庚認為應設在閩南,大量招收閩南貧寒子弟,畢業后到南洋服務。為此,陳嘉庚以華僑界參政員的身份向國民參政會提交了《關于在閩粵創設師范學校提案》,該提案獲得通過。1941年到1942年,兩所僑民師范學校在福建和廣東相繼設立,培養華文教師;并被分別命名為第一、第二僑民師范學校。 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后,南洋華僑慘遭日寇迫害,企業停產、僑匯中斷,集美學校許多僑生因家里音信全無、僑匯中斷,連吃飯都成了問題。當時,集美學校自身也極為艱難。受陳嘉庚囑托,其僑界親友和集美校友于1943年10月在福建永安創辦集友銀行,“以行養校”。集美學校校董陳村牧在大田集美職校看見參加球賽的僑生球員體力失常,問知原委后當即表示:你們的家沒有了,學校就是你們的家;父母聯系不上,老師就是你們的父母,并發起“認養僑生”活動。帶領著學校教師把陳嘉庚“誠毅”校訓落實到行動上,在烽火校園里,關愛僑生的成長。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