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生態文明建設七項經驗做法獲全國推廣
2024-03-22 09:01:23?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亮點2 深入推進筼筜湖美麗河湖建設 從高空俯瞰,筼筜湖就像一條綠絲帶,飄入鷺島。 從人人掩鼻的“臭水湖”,蝶變為“城市會客廳”,映照30多年來,廈門人生態優先的自覺和綠色發展的擔當。 1988年3月30日,時任廈門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的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綜合治理筼筜湖”專題會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筑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的20字方針,自此開啟了筼筜湖的蝶變之路。 多年來,市、區歷屆黨委政府接續奮斗,不斷強化治湖工作“黨政同責”治理保護機制。“從1984年起,廈門持續開展五期綜合整治,推行‘一小組、雙湖長、 三層級’的組織保障機制,市委成立筼筜湖片區大提升專項工作組,市區黨政領導任湖長,構建市、區、街三級管理體系,推動筼筜湖片區‘水更清、景更美、魂更強’。”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不斷深化治理舉措。為強化“源頭控制、中間減排、末端治理”,廈門先后關停搬遷筼筜湖周邊125家污染企業,建設16座污水提升泵站、1座海水泵站,并分期完成對湖區周邊36條排洪溝、27個大型排洪溝口、數十個雨水口的全面截污。同時,開展“正本清源”,對周邊855個小區實施雨污分流,逐步實現汛期“污水零排放”。 搞活水體、美化環境,則是在為筼筜湖通“經脈”,提升環湖整體環境品質。其中,包括創造性利用自然潮差納潮吞吐動力,建設西堤閘門和6.5公里的“西水東調”海水輸送管,提升水體交換能力;沿湖興建公園綠地,打通兩岸14公里環湖步道,形成“四湖六園”的“城市生態會客廳”格局;種植9個品種、約2.6萬平方米紅樹林植被,打造鬧市區“家門口”的紅樹林,吸引大量鳥類和海洋生物前來棲息繁衍。 去年,廈門筼筜湖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河湖優秀案例。 亮點3 陸海統籌推進廈門東南部海域美麗海灣建設 “一城春色半城花,萬頃波濤擁海來。”蔚藍浩瀚的海洋,為廈門這座高素質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增添了詩意和浪漫,還給城市成長、發展帶來源源力量。去年,廈門東南部海域入選全國第二批美麗海灣優秀案例,并榮登榜首。 “要想守護好這片海域,必須實施系統工程。我們通過統籌推動陸源污染治理,全力呵護一灣碧海。”思明生態環境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廈門成立污水處理設施高質量高標準建設指揮部,按照“全收集、全處理”要求,實施污水處理“三個一百”行動,基本實現污水全收集全處理,成為全省污水收集率最高的城市建成區。與此同時,精心組織開展全岸線入海排污口排查,制定“一口一策”正本清源改造實施計劃,完成市政雨污分流正本清源改造。建立市海上環衛站,對東南部海域實現常態化全覆蓋海漂垃圾清理。 多年來,廈門不斷強化保護修復,先后出臺全國首個濱海岸線保護規劃,完成觀音山、鼓浪嶼東岸等沙灘保護與修復,修復總面積逾65萬平方米。廈門還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地體系,率先實現文昌魚規模化人工育苗及放流增殖,海域自然生態鏈條逐漸恢復,中華白海豚數量穩定達到80頭。廈門也成為唯一一個在城區就能看見中華白海豚的城市。 從高處俯瞰,蜿蜒的環島路勾勒出金色海灘輪廓,市民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這里游玩、拍照,感受花園城市的別樣浪漫。如今,廈門東南部海域建成音樂廣場、書法廣場,打造溪頭下“中國最浪漫婚紗村”、沙坡尾海洋文化創意港、濱海慢行道和“黃金海岸線”環島路等親海區域。同時,注重發展特色濱海旅游和影視產業,常態化舉辦國際沙灘排球錦標賽、國際風箏節、國際馬拉松賽、廈金橫渡、海峽兩岸春節焰火晚會等賽事活動,堅持城海相融,重塑海灣人海和諧。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