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力量 同安行 | 曾旭瑜:白領轉型“新農人” 玩轉田間地頭"新花樣"
曾旭瑜在大棚里了解作物生長情況。(東南網記者 文潔 攝)
“金融生”到“新農人”
初次轉型 打造綠色生態農業
2008年,組建了小家庭的曾旭瑜開始關注食品安全問題。“當時正在備孕,我父親在他的農場里面給我做了個小農場,專門種綠色蔬菜、養雞鴨,因為更安全、更好吃。”曾旭瑜告訴記者,借由這個機會,她關注到父親的這個農場——機械化水平不高,員工里中年人、老年人多。這也讓她認識到,現代農業是一個亟需新鮮血液的行業,也是一個大有可為的行業。
同安是廈門的農村面積最大、農業占比最重的行政區。曾旭瑜說,自己是同安人,如果可以借工作之便經常陪伴父母,那更是一舉兩得的事情。
曾旭瑜的創業“搭子”是她的父親。上世紀90年代初,她的父親就是從國企農械廠離職,自己做了農場。“我原來是學國際貿易的,畢業之后在銀行工作。那是一個快節奏的行業,所以要轉到這種慢節奏、靜待花開的行業,很多人還是很不理解的。”曾旭瑜說,她和父親都屬于閑不住的那種人,也都屬于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性格。就這樣,曾旭瑜從銀行離職,從一名“金融生”轉變為“新農人”,廈門市綠瓢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就這樣成立了。
2010年投產,綠色健康的理念與一家廈門知名商超不謀而合,雙方很快就簽訂了供貨協議。2016年,先期投入在慢慢回籠資金,但就在即將扭虧為盈之際,莫蘭迪臺風來了,把曾旭瑜打了個措手不及。“我大學學的是國際貿易專業,每次嘗試都會盡量控制在合理的成本區間里。”曾旭瑜說,自己是個樂觀的人,但臺風過境后,自己也突然不樂觀了。
蹣跚學步的孩子,總有摔跤的時候。曾旭瑜迅速調整自己的狀態,重整基地。短短三個月時間,就恢復了正常運轉。也正是由于這次經歷,讓她更加認識到建立一套標準化、機械化生產體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