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這道“加法” 答得很科學
2024-05-29 09:05:42? ? 來源: 廈門日報 責任編輯: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點擊 生活中怎么學科學? 廈門這樣嘗試 帶社區(qū)的孩子一起學科學 禾盛社區(qū)比鄰廈門雙十中學。5月,雙十中學邀請社區(qū)38名五年級學生,共同探秘顯微鏡下的微觀世界,老師教孩子使用顯微鏡,制作臨時裝片,觀察黑藻葉細胞、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以及人體口腔上皮細胞。 雙十中學老師說,實驗結束的那一刻,很多學生都意猶未盡,陶醉在顯微鏡下的神奇世界之中。 這是廈門科學教育走入社區(qū)的一種嘗試,市教育局認為,社區(qū)也是科學教育的陣地。 上個月,雙十中學思明分校舉辦一年一度的科技嘉年華,邀請附近社區(qū)的小學生參加。今年科普講座嘉賓是廈大學生李仲雯,她講述她在高中時參加俄羅斯貝加爾湖國際科考的經(jīng)歷。21歲的李仲雯6年前就畢業(yè)于雙十中學思明分校。 當天,看著臺下的學弟學妹,李仲雯說仿佛看到當年的自己——9年前,當她還是前埔北區(qū)小學六年級學生時,也參加過這個科技嘉年華。 李仲雯說,現(xiàn)在看來,可能是學校里“種”下的科學種子,才令她在高一時鼓起勇氣參加科考隊選拔,作為全國兩名中學生之一入選科考隊。 廈門還通過舉辦“高校-中學-小學”科學嘉年華活動,探索“高校送服務、中學搭平臺、館舍送資源、小學同參與”的大中小學科學教育一體化協(xié)同育人機制。上個月月底,由廈門市第三中學承辦,誠毅科技探索中心、廈大海洋科技館以及40多位來自華僑大學的大學生科普志愿者共同組成的科技主力軍隊伍,為湖里區(qū)1000多名中小學師生提供了“藍色海洋”“模擬飛行”“機甲大師”等20多個多元交互的沉浸式科學教育實踐活動項目。 在家庭開設“實驗室” 項茹淳是廈門市新教育學校的小學生,在媽媽的幫助下,她在家里擺起一張桌子,貼上寫著“項茹淳科學小實驗”的標牌,買來一些器材,她的家庭實驗室開張了! 在廈門市新教育學校,像項茹淳這樣的家庭實驗室有100個。廈門市新教育學校位于同安區(qū)新民街道,在這所學校的推動下,科學之花盛開在孩子們的家庭里。 去年,廈門市新教育學校啟動家庭實驗室,校方這樣解釋:“只要你能找到一個屬于自己的角落,在角落里擺上你喜歡研究的東西,然后做你喜歡的研究,那么就組成了最簡單的家庭實驗室。”在項茹淳的家庭實驗室,小姑娘的實驗對象是她喜歡的小動物兔子。 廈門市新教育學校校長王益民認為,家庭也可以為科學教育做加法——家庭實驗室是對學校科學教學的有益補充,讓孩子在課余時間、在家里也可以進行科學實驗,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堅韌的意志力、強大的專注力,逐漸形成熱愛科學,肯鉆研的科學精神。 廈門一中的加法以另一種形式展開,挖掘、利用家長資源,推行“家長好作業(yè)”,由家長提供科學實踐的機會,學生在網(wǎng)上參與選課,以小組形式體驗。 通過這種形式,這所學校走進中國航空學會艦載機分會青少年航空教育基地、立達信科技公司、華僑博物院等地。 “家長好作業(yè)”并不是廈門一中科學教育的全部,這所學校有個“秘密基地”——“廈門一中科技創(chuàng)新活動中心”,它與高校聯(lián)袂合作,打通科技到人才的“最后一公里”:高校提供軟硬件設備,選派老師和學生到校指導;一中選拔優(yōu)秀中學生到高校集訓、聯(lián)合進行課題研究……以此培養(yǎng)和選拔一批有志向、有興趣、有天賦的青年學生,為國家“強基計劃”輸送高素質(zhì)后備人才。 市教育局認為,在“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不是一道簡單的數(shù)學題,而是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方法的一次升級。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