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經濟特區30年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紀實
從海島小城到海峽西岸中心城市 廈門作為我國主要僑鄉和最早的對外通商口岸之一,在改革開放之前已有一定的城市基礎,不過當時不足40平方公里的城市建成區面積容量極小,幾無輻射帶動能力,島內外、城鄉間可謂“溝壑”縱橫。 “特區建設之前,‘廈門’就是指當時的市區一帶,島內的其他地方都是農村?!蹦赀^六旬的湖里區老村民葉福偉回憶說。 歷史書頁中,30年彈指一揮間;而廈門經濟特區走過的這30年,卻是滄海桑田的變化——從偏居東南的海島小城,發展為海峽西岸中心城市;從落后匱乏的彈丸之地,變身為文明和諧的美好家園。 發展才是硬道理,一組對比數字見證了廈門30年來實現的歷史性跨越:國內生產總值由7.4億元增長到2053億元;全市財政總收入從1.95億元增至500多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由1.51億美元增長到570億美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1.78億元增長到1010億元。 一組“率先”榮譽見證了廈門特區建設者敢為人先的奮斗歷程:廈門率先實施國企改革;最早取消專業化行政管理機構;最早開展利改稅、政企分開試點;最早放開市場、取消計劃供應,率先開辟生產資料市場、產權市場、勞動力市場、技術市場;第一個利用外資修建機場、成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等。 30年,廈門變大了:經濟特區從湖里工業區的2.5平方公里起步,到1984年擴大到全島131平方公里,再到2010年擴大到全市1699平方公里。與此同時,1981年至2010年,全市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057.95億元,年平均增長24.4%;城市建成區面積由特區建設初期的38.5平方公里擴展到2010年的230平方公里…… 一座城市的建設、一個經濟區域的發展,不能沒有自己的個性。廈門30年發展最顯著的特征,是發展的“協調性”:發展速度與質量效益相協調;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相協調;城市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相協調;經濟建設與生態保護相協調。 據介紹,廈門火炬高新區近兩年共“否決”10多個投資總額達幾十億元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同時,隨著“退二進三”戰略的實施,廈門島內越來越多的舊廠房、舊倉庫變身為文化創意產業聚集地,不斷創造出“綠色財富”。 藍天、大海、沙灘、草地、綠樹、鮮花……廈門的良好生態和宜人景致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游客?!皬B門旅游全年無淡季,去年接待旅客人數達302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83億元?!睆B門市旅游局局長黃國彬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前10個月,廈門接待游客達2970萬人次,全年有望突破3500萬人次。 |
- 2011-12-17廈門特區30周年:60座橋梁搭建幸?;丶衣?/a>
- 2011-12-15廈門特區30周年:廈禾路改造 10年拆遷10萬戶
- 2011-12-14廈門特區30周年:國企大腕 挺進全國500強
- 2011-12-12廈門特區30周年:“漂”在廈門 就像回到家
- 2011-12-10廈門特區30周年:廈門港打造東南國際航運中心
- 2011-12-09廈門特區30周年:文明城市 廈門人的幸福之光
- 2011-12-08廈門特區30周年:從特區“升起”的省部級干部
- 2011-12-07廈門特區30周年:特區立法,法治之光照耀廈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