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8月1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駱余民 陳思親 易福進)在日前首次亮相的《美麗廈門戰略規劃(討論稿)》中,提出了一系列廈門交通建設的新思維。
廈門擬打造“地鐵+旅游輕軌+BRT”為骨架的公交體系;實施交通需求管理,限制島內及跨島小汽車出行;建設高品質慢行專用道、公共自行車系統、水上交通和旅游交通,營造“人性化”街道空間。
這也意味著,未來廈門的交通體系,將要大“變革”。
為此,導報記者昨日再次邀請省內外專家,為“美麗廈門”的未來交通建言獻策。
充分利用地下空間發展軌道交通
鄭天祥
中山大學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資深港澳問題研究者,珠三角航運產業研究專家
廈門的航空很出色,我們最近在對廣東空港經濟進行研究,發現廈門空港每年都吸引了廣東潮汕地區大約500萬客源。
廈門的對臺位置非常好,潮汕地區很多人選擇從廈門空港中轉臺灣、東南亞等國際航線,而不是從廣州、深圳出發。現在廈深高鐵就要通了,閩西、廣東梅州、贛南等都是廈門的腹地。
也就是說,更多人會到廈門中轉,廈門也會更堵。
為此,廈門要打造立體的交通,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所以,廈門要充分發展內部交通,讓所有到廈門中轉的人很方便。
軌道交通快速、準時、清潔,國內外的大機場都是有軌道交通的,廈門的人口還會增長,現在可以修地鐵了,還完全可以考慮建軌道交通連接市區和機場。廈門應該做一個整體空港經濟的發展規劃。
廈門要想解決廈門城市擁堵的問題,還要充分利用地下空間。廈門可以學習日本,日本的方式比較適合我們。日本的地下軌道交通很密集,這個投資比較大,但解決比較長遠,不會堵車。人口這么多,靠公路、BRT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軌道交通準時、低碳、不擁堵。
同時,廈門是島城,可學香港,有很多過海隧道連接港島,廈門也可以多建主干道或過海隧道,或通過軌道交通等來連接島內外。
道路交通方面,主干道不一定要很寬,但應該是立交的。主干道只是一味求寬,會把交通都匯集到主干線上,依舊會擁堵。
在限制跨島小汽車方面,廈門可以在幾個進島的大橋,設置大型的公共汽車場、大型停車場,限制島外的車輛進入島內,全部換成公共交通進入中心城區,來緩解中心城區的壓力。像新加坡也是島城,其對高峰時間進城的車輛收費,限制進城車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