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記者天南地北拜大年 新春佳節各地風俗大不同
廈門網-廈門日報訊親愛的讀者朋友,謝謝您在馬年的第一天翻開我們的報紙,這也是廈門唯一堅持陪伴您跨年迎春的本地報紙。今天,我們為您送上來自廈門紙媒的第一份新春祝福——八位本報小記小編,在祖國的大江南北一起給您拜大年,并帶您去感受他們家鄉的別樣年味。 江西新余 家家戶戶起鍋蒸米打麻糍 腳下這片“土豪金”,就是我的老家。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生活事業都金燦燦、紅彤彤! ●出鏡人物:章淑萍,要聞、都市編輯,34歲,2007年加入廈門日報 ●老家地點:江西新余水西鎮長嶺村 姑姑聽說要抖老家風俗,大年二十九又浸了十來斤糯米。這不,大年三十上午,我趕到家,姑姑起大鍋,蒸糯米,蒸熟放進石臼,三個壯年男子,掄起三根重重的茶木大棍,你一下我一下打麻糍。糯米打成團,女人們把它搓成條,食指拇指一用力,圓圓的麻糍就擠出來了,一一擺進竹匾里晾干,再放水里保存,可以吃好幾個月。 >>侃年俗 除夕晚上12點,村里鞭炮聲此起彼伏,此為封門,舊年過去。大年初一一大早,家家戶戶又響鞭炮聲,此為開門,新年到。家家戶戶門前厚厚一層紅紅的鞭炮,稱為“滿堂紅”,喻示新的一年紅紅火火。 初一初三初五說是不能干活灑掃,這層鞭炮要紅紅火火一整天。村里都為章姓,前些年,村里的新晉女婿過年都得在村里的大堂放電影,請鄉親們看。新女婿高坐中堂喝茶吃點心,大伙端出竹椅排排坐看電影,如果當年新女婿多,大伙可以看好多天電影,爽歪歪。 這幾年,村里好多人進了城,原來百來戶的村莊只剩二三十戶,電影也就沒再放,十幾戶一起打麻糍的熱鬧也不再了,年味漸淡。時代往前飛奔,舊俗漸漸淡去,大家就去尋找新的熱鬧,日子始終是向前的。 山東日照 院里插青竹寓意“搖錢樹” 離家千里來到廈門工作,是廈門日報的讀者們促我成長。祝大家的生活像這兩個大饅頭一樣,圓圓滿滿! ●出鏡人物:莊永,時事編輯,29歲,2011年加入廈門日報 ●老家地點: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虎山鎮 剛進村就被熟悉的年味包圍。伴隨著沙沙的翻炒聲,干果的焦香撲鼻而來,是有人在炒花生瓜子。就在街頭架上一口大鍋,先把河沙炒熱,再拌入剝凈的干果,炒到香脆。不加任何輔助味道,一味醇香。一口鍋,一家炒完,鄰里們接著用,街頭巷尾不時傳來主婦們的歡聲笑語。 烙煎餅、做豆腐、蒸饅頭……這些事我們統稱為“忙年”。這些食物很普通甚至有些簡單,都只有一種糧食原始的味道,大街上彌漫著純凈的豆香與麥香——這便是最熟悉的年味了。 >>侃年俗 年貨都備齊后,除夕下午貼好春聯,在院子里插上“搖錢樹”,這時就算正式進入過年“程序”。“搖錢樹”是一竿青竹,竹身長大,枝葉繁茂為佳。命名寓意生財,實則有防火之用。春節期間,天干物燥更兼爆竹不斷,火災易發而取水為難,一旦有火情,青竹可應急撲打。從除夕黃昏開始到正月初一早晨吃餃子,所有的事情都充滿儀式感。除夕傍晚包餃子的時候,要選9個餃子把嶄新的硬幣包進去。夜里家門口要用秫秸欄門,早上煮餃子要用豆秸,吃餃子必是全家團聚。 黑龍江大慶 吃到“硬幣餃子”喻示財源廣進 馬年來臨之際,我在零下20℃的東北油城大慶,祝福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馬上有好運! ●出鏡人物:王冰心,美術編輯, 37歲,2003年加入廈門日報 ●老家地點:黑龍江省大慶市薩爾圖區 “鐵人”王進喜是家鄉大慶最著名的一張“名片”。當年他以“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情,為后人留下一座美麗的油城。 這座因石油而生的城市,同樣不乏濃濃的年味。新年伊始,走在城市寬廣的街道上,無論是企事業單位或是百姓人家都掛起了大大小小的紅燈籠,很多手寫春聯被當成禮物互送。商場里人流涌動,大家都拎著大包小包的年貨。在為紀念王進喜而建的鐵人廣場,照例都會布置得隆重喜慶,那條“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祝油城人民新春快樂”的橫幅,更是標志性的一景。 >>侃年俗 大慶遵守了東北過年的習俗,年三十有守歲的習慣。年夜飯要一直吃到半夜,飯桌上必有雞和魚,取大吉大利、年年有余之意。同時包餃子是必不可少的一個項目,而且會選幾個餃子分別放入硬幣和糖果,據說吃到的人來年便能財源廣進,生活甜蜜。近幾年,大慶贏得了“北國溫泉之鄉”的美名,過年休假期間,很多人在冰天雪地里享受泡溫泉的美妙感覺,這也成了大慶過春節的一個新習俗。 龍巖新羅 水桶裝青菜寄望“四季常青” 這里是龍巖標志性的采茶女雕塑,看我這采茶手勢標準不?小編采的不是茶,是送給讀者的連連好運! ●出鏡人物:陳煉,要聞、都市編輯,30歲,2010年加入廈門日報 ●老家地點:龍巖市新羅區韭菜園 29日上午,我和老婆開車回到龍巖,剛放下行李,就跟著媽媽出門置辦年貨。龍川西路的韭菜園市場算是市區最有年味的地方,每天有成千上萬人來這里購置年貨。攤主們叫賣著活禽、海鮮、蔬菜,希望年前最后兩天能多賣一些,顧客們則忙著搶購,為年三十晚上的除夕大餐做最后的準備。按照龍巖人的過年習俗,我們也買回了連土帶根的芥菜和蕎頭各兩根,大蒜、蔥、芹菜、菠菜各13根(無閏月則是12根),一起裝在廚房的水桶里,寓意著新的一年有頭有尾、四季常青。 >>侃年俗 龍巖人是農歷二十九過小年。據史料記載,舊時龍巖(今新羅),大年三十當晚必須把廚房里的水缸裝滿,到正月初二日才開井。新羅民間認為,正月初一是井龍王的休息日及井婆要梳頭,以井水為鏡,必須保持水面平靜,所以不汲水。如今在東城、西城、西陂、東肖等地仍保留這種習俗。除夕這天,龍巖人習慣在房門后放兩根用紅繩扎住的連根帶葉的甘蔗,寓意“靠壁堅”,家運堅牢長青,日子節節甜,同時阻擋邪煞進入。 山東淄博 饅頭蒸裂了要說饅頭“笑了” 我在遙遠的北國大地給讀者拜年啦!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馬到成功,日子過得就像我手中這塊山東有名的周村燒餅一樣,熱熱乎乎! ●出鏡人物:崔昊,經濟部記者,24歲,2011年加入廈門日報 ●老家地點: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 今年的冬風不似往年凜冽,沒有了刀割一般的觸覺,始終不變的是那一股腦鉆進大衣的熟悉溫度,打一個冷戰,卻是親熱的感覺。走在回家的高速公路上,兩側的田野里沒有廈門滿眼生機盎然的紅花綠葉,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空曠無垠卻寓意著生機的蒼茫。不過正是這片蒼茫,反倒襯托出鄉里鄉間春聯福字和大紅燈籠的紅火。過年啦,團圓就是最好的年! >>侃年俗 我的家在淄博臨淄,就是春秋五霸之首、戰國七雄之冠——齊國的故都。在這里,傳統意義上的過年是從臘月二十三延續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大年初一最為熱鬧。說說大家最關心的年夜飯吧,餃子當然是重頭戲,包成元寶的形,寓意招財進寶;以前鄉村里煮餃子用的是芝麻桿,意味著芝麻開花節節高;煮餃子破了不說“破”,說“掙了”;蒸饅頭裂了不說“裂了”,而說“笑了”……借一句《好客山東》里的廣告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好客山東歡迎您! 天 津 年夜飯“十全十美”初一吃“素餃子” 您看我手里這個窗花:“招財進寶、馬到成功”,本人在天津遙祝廣大讀者馬年大吉,一年紅紅火火! ●出鏡人物:徐景明,經濟部記者,33歲,2005年加入廈門日報 ●老家地點:天津市河北區 天津是一個外地人少、本地人多的大城市,留下的“老例兒”(指風俗傳統)特別多,所以過年時“年味”也特別足。大年三十上午,在天津古文化街,記者在一個攤子前買了幾張精美的對聯、窗花、福字、吊錢(掛在窗戶上,意味來年財源多),再喝上一碗茶湯、聽場相聲,嗬!舒坦! >>侃年俗 大年三十除了掛吊錢這樣獨有的習俗,天津的年飯也值得一提,其中大年初一有一道“素餃子”,用豆芽菜、粉絲、果子(油條)、麻醬、醬豆腐做餡,以寄托全年“素素凈凈”的愿望。 此外,天津人十分看重除夕這頓年夜飯,稱為“團圓飯”。團圓飯要求家庭全體成員都參加,如果有人趕不回來,要給他留個座位,桌上要擺上碗筷和酒杯,象征全家團圓。按傳統習俗,年夜飯的吃食幾乎都含有吉利話。年夜飯要湊十個菜,追求“十全十美”。一道道熱菜,熱氣騰騰,象征日子紅紅火火。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明年有好彩頭;蝦仁、炸魚等煎炸食物,意為家運興旺;韭菜諧音“久菜”,以示“年壽長久”;甜食,喻示甜甜蜜蜜。 湖北襄陽 年三十中午要放最響的鞭炮 我在湖北給您拜年啦!我身后這座水鏡莊曾經的主人司馬徽,向劉備舉薦了諸葛亮,祝大家也能在事業中早遇伯樂,馬到成功! ●出鏡人物:張明蕾,社會部記者,27歲,2011年加入廈門日報 ●老家地點: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 越是臨近年三十,街上越發顯得冷清。路邊的店鋪十家有六七家歇了業,掛上把大鎖,再貼張來年的開門時間。路人都提著大包小包的年貨,其中有一樣必不可少——鞭炮,它就是這里最正宗的年味兒。 大約從臘月二十六七開始,大街上就陸續出現了許多鞭炮攤。和其他店鋪的日漸冷清相比,它們在年三十之前永遠是門庭若市。家里有小孩的,煙花買的一定比鞭炮多。那些從鄉鎮里出來“趕集”的村民們,最后一站一定是鞭炮點,而且多半滿載而歸。 >>侃年俗 放了鞭炮,才叫過年。在這個小縣城里,放鞭炮也是有講究的。年三十中午的團年飯前,一定要放掛最響的鞭炮。聽見了鞭炮響,這團年宴才能開席。年三十晚上12點,新年鐘聲敲響的那一刻,全城會響徹鞭炮聲,漆黑的夜空被各色煙花照得通亮。 每年的春節聯歡晚會,從晚上11點半到12點半,聲音都會淹沒在鞭炮聲中。老人們說,團年飯前的鞭炮那是慶賀,敲鐘時的鞭炮那是辭舊迎新,而持續到初三晚上的鞭炮聲,那是送年。 莆田涵江 初二不拜年 初四晚上“做大歲” 祝廣大讀者幸福安康,馬上啥都有!愿這祝福如同我身后這座古譙樓,悠遠綿長,伴您前行。 ●出鏡人物:卓悅佳,經濟部記者,25歲,2012年加入廈門日報 ●老家地點:莆田市涵江區 時鐘剛跳到除夕零時,莆田家家戶戶便放起鞭炮,祭祀神明,正式拉開過年序幕。一整天耳邊鞭炮聲不停,街上能看到外地牌照的各種豪車,老爸笑道:“這是在外地的土豪們都回來了。”宮廟里人們正準備春節及元宵的祭祀祈福,各式宮燈將宮廟裝飾得富麗堂皇。祭祀用品很有講究,誰家的貢品精致大氣,就能博得人們欣羨的眼光。 >>侃年俗 莆田人初二不拜年,而初四晚上是更重要的“做大歲”。相傳明嘉靖四十一年,倭寇侵擾,殺害莆田許多百姓,正月初一才被打退,逃難的人們返家收殮罹難親友,初二串門吊喪,自此便有初二不拜年的習俗。但年依然要過,人們相約初四晚上再次圍爐,祭奠的白聯上貼了紅春聯,就成了莆田特有的白頭春聯。 元宵節更熱鬧,人們從初六起便開始陸續慶祝元宵,狂歡一直持續到正月二十九,年才算過完。青壯年們擺棕轎跳過儺火,火熱瘋狂,據說這是古時崇火習俗的遺留;媽祖行儺和游燈不僅祈福興旺紅火,更緊密了鄰里鄉情;人們還要敲起威風的車鼓,相傳這是慶祝抗倭名將戚繼光痛擊倭寇而流傳下來的習俗;戲臺上更有戲班表演“宋元南戲活化石”莆仙戲的傳統喜慶劇目。 |
- 2014-01-30“客戶”打電話來拜年稱急用錢 一老板被騙兩萬
- 2014-01-28莆田市委書記梁建勇通過東南網向網友拜年
- 2014-01-28永安舉辦“健身大拜年”羽毛球賽
- 2014-01-26廈門巴掌大的迷你鱷魚給你拜年啦 系國內首批
- 2014-01-27東南網“網絡大拜年”專題:幸運大轉盤馬上送話費
- 2014-01-16網絡拜年“儉”當家 新春寄語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