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集美區僑聯成立50周年文藝晚會。(林火榮攝)
陳文確、陳六使家族后裔們為受資助的鄉親發放救助金。(林志杰 攝)
廈門日報訊 (記者 應潔 通訊員 林小芬 林志杰 王昌澤)邀請海外嘉賓及僑眷僑屬回到家鄉,參觀陳嘉庚紀念勝地、看集美新城新變化——上周末,集美區僑聯以這種特別的方式紀念成立50周年。幾十位海外僑胞從世界各地回到集美,與家鄉人團聚,為美麗廈門、人文集美建設獻計獻策。
集美是著名僑鄉、愛國僑領陳嘉庚先生故里,集美區僑聯成立于1964年。50年來,集美區僑聯充分發揮優勢,服務經濟發展,積極參政議政,促進合作交流,在維護僑益、服務歸僑、興辦公益、開展聯誼方面貢獻力量。
在前日舉行的紀念座談會上,省僑聯副主席陳式海對集美區僑聯成立50周年表示祝賀。他說,集美人文底蘊深厚,僑務資源豐富,希望集美僑聯高舉嘉庚精神旗幟,進一步凝聚僑心,匯聚僑力,拓展海外聯誼工作,大力發展華文教育,打造全國華僑文化的“品牌名片”。
的確,華僑文化是人文集美不可或缺的精神內涵。集美區區長黃曉舟介紹,今年,圍繞省委市委進一步加快科學發展跨越發展和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決策部署,集美區提出“人文集美” 發展戰略,進一步弘揚嘉庚精神,以及獨特的華僑文化、閩南文化、學村文化。他說,全區上下正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給集美校友總會回信精神為動力,為加快推進人文集美發展戰略作出新的貢獻。
除了紀念座談會,集美區僑聯還舉行了集美海外華裔子女冬令營、巡回義診、基金頒獎大會、僑企政策咨詢座談會、聯誼晚會等一系列活動。
維護僑胞僑益 服務華僑尋根問祖
去年10月,陳文確陳六使陳列館開館,30多位陳文確陳六使家族后裔從海外趕來,參觀、見證他們的家族歷史。“我們要繼承先輩精神,飲水思源,為家鄉的建設添磚加瓦。”陳文確的孫子陳錫耀說,陳列館為子孫后代尋根問祖提供了一個家。文確樓是陳文確和陳六使于1937年建成。由于年久失修,成了危樓。集美區將文確樓修舊如舊,改造成陳文確陳六使陳列館,展示陳文確、陳六使的生平事跡,并用于接待歸來的華僑后裔。
“集美區主動服務華僑,為他們做實事,華僑繼承祖輩愛鄉傳統,主動捐款資助家鄉建設,海外僑胞與家鄉的紐帶越纏越緊。”集美區僑聯名譽主席陳月蓮說,近10年,陳文確陳六使家族后裔先后捐款2000萬元扶貧助學,建設家鄉。
區僑聯自成立以來,始終積極為僑服務,在落實僑房政策中,在全市率先完成了僑房所有權、使用權確認的兩個100%,涉及377戶業主;近30年來,共受理來信來訪1830件,辦復率達到100%,深得歸僑僑眷和僑胞的信任。
發展僑捐公益 用好僑胞僑眷善款
前日上午,李厚公益基金、陳永和基金、陳嘉麟獎學基金三個基金發放儀式在集美大社宗祠內進行。來自海外陳文確、陳六使家族后裔陳嘉謀、陳嘉麟等人為受資助及獎勵的代表發放資金,共有74名集美社族親及學子受到資助與獎勵,資助及獎勵金共計10萬余元。
陳永和先生是陳嘉庚的宗侄、陳文確和陳六使兄弟的胞侄,少年時期赴南洋,事業有成后不斷為家鄉等地捐款,幫困助學已達600多萬元。其中,1994年,陳永和夫婦為了集美家鄉的教育事業發展,捐資創設“集美社陳氏共創基金會”,用于資助集美社貧困子弟就學。之后,其子陳嘉謀增資,將陳氏共創基金更名為“集美社陳永和基金理事會”。陳永和基金自1995年以來,已資助集美學子近700人,累計支出34萬元。
繼陳永和基金之后,陳永和先生為紀念母親李厚娘,于1995年捐資設立了集美李厚公益基金會,用于扶貧助困。
在集美,像這樣由海外僑胞捐贈的基金會有12個。 “僑胞捐獻的款項和公益項目,都是他們的血汗錢,我們應該精心組織實施,力求又省、又快、又好地實現捐贈者的意愿。”集美區僑聯主席陳友誼說,為規范捐贈事宜,成立區僑聯基金委員會,接受海外僑胞捐贈,目前,集美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捐款折合人民幣6.3億多元。
傳播僑鄉文化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從百年前陳嘉庚傾資辦學,集美校友遍布世界各地,集美籍僑胞成為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使者。
1983年以來,集美區共接待海外鄉親、校友上萬人次;組團出訪40余批赴海外聯誼;成功舉辦集美海外華裔子女冬(夏)令營8屆和南洋大學舊時光回顧展;熱心幫助海外僑胞回鄉謁祖省親100多批次;牽線搭橋促成由集美華僑投資創立了廈門市首家“三來一補”僑資企業,促成區內大、中、小學與國外中、小學校開展交流合作,促成集美區與法國卡瓦萊河市的友好交往和兩地經濟、文化、藝術的交流。
集美區僑聯成立50年來,還致力于加強僑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后編輯出版了五本專著:《情瑩鄉國——集美區華僑賢達輯錄》、《循履嘉庚業跡——陳文確、陳六使家族傳略》、《集美區僑聯志》、《凝固的旋律——集美特色僑房集萃》、《集美僑聯50年》等,進一步傳承、發揚了嘉庚精神和僑鄉文化。
專訪
家鄉巨變令人驚嘆
——訪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副會長、馬來西亞檳城中華總商會執行顧問李雅和
“我爸爸是上世紀20年代到馬來西亞的,當時做的是碼頭工,很辛苦,我是兌山李姓的第21代。”70歲的李雅和先生滿頭銀發卻目光矍鑠,他有很多頭銜——世界李氏宗親總會副會長、馬來西亞檳城中華總商會執行顧問、慈善基金信理、拿督,以及集美區僑聯永遠名譽主席。此次為了紀念集美區僑聯50歲生日,他特意從馬來西亞飛回集美。
出生于馬來西亞檳城的他,祖籍是集美區后溪鎮兌山村。他還記得自己1986年第一次回到兌山,故鄉還很落后,“家里只有一個電器,就是一盞電燈。”
和很多海外宗親一樣,李雅和雖然身在國外,卻心系家鄉。1986年,42歲的李雅和以馬來西亞中華總商會署理會長身份第一次回到故鄉,村里人帶他去看兌山的金鞍山寺,這個寺廟已經600多年歷史,可惜在一次雷電中被擊毀,只剩下四根柱子了。看到損毀的寺廟,李雅和立即回到馬來西亞,召集海外僑胞捐贈,重建金鞍山寺,第二年,金鞍山寺便翻修建成。
此后,李雅和多次率馬來西亞兌山李氏族親回鄉謁祖省親,還集資捐建兌山小學教學樓等家鄉的公益事業。
時間過去了幾十年,和“只有一盞電燈”的過去相比,家鄉的經濟面貌發生巨大變化,李雅和感嘆說,“以前是我們給老家的小孩紅包,現在變成這里的親戚招待我們,情況完全不一樣了。”
身為集美區僑聯永遠名譽主席,李雅和想做的還有很多,完善兌山李氏族譜便是他的一大心愿。“因為各種原因,族譜中許多海外資料不完全,特別是臺灣,遺漏很多,希望能和族親一起努力,完善家族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