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醫生為居民免費量血壓。
島上居民在鼓浪嶼醫院開藥。
海西晨報訊(記者 李凌)如何讓鼓浪嶼更宜居,社會各界一直在探索。如今,隨著在健康、環境、養老等方面的長足進步,鼓浪嶼已經成為老人們的樂居之島,游客們的樂游之島。
高尚的文化之島、優雅的宜居之島、精致的旅游之島———鼓浪嶼整治提升的這三個目標定位中,島上居民最關心的問題仍是“宜居”。因為只有宜居了,才會有人來居,有了人才有記憶,鼓浪嶼的文脈才能傳承,旅游才能有品質,才能有真正的高尚、優雅、精致,“廈門之心”也才能真正地富有生命力。
在近一年半的時間里,民生是鼓浪嶼整治提升中的關鍵詞,各類惠民工程也在悄然地恢復小島的社區功能,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質。
醫療
不再漂洋過海去看病
醫療,曾經是鼓浪嶼人最為心痛的話題。
幾年前,鼓浪嶼上一位94歲的書法家身體不適,家屬被迫舍近求遠,到廈門島救治,舟車勞頓之后,一代名家不治而逝,這對鼓浪嶼居民震動巨大。多年來,鼓浪嶼人對鼓浪嶼醫院的評價是“缺醫少藥”、“醫療水平差”等。但自第一醫院鼓浪嶼醫院掛牌運作以來,逐步解決了鼓浪嶼醫院“缺醫少藥”的問題,鼓浪嶼人對于醫院的信心也逐步恢復。
“這相當于鼓浪嶼慢病患者都有了自己的私人醫生,沒想到鼓浪嶼醫院能給我們這樣的福利。”島民李先生作為鼓浪嶼醫院第一批“三師共管”的簽約患者,對鼓浪嶼醫院醫生的入戶感到意外和驚喜。原來,鼓浪嶼醫院計劃從3月1日至6月30日走遍全鼓浪嶼5300多戶家庭,以轄區網格為單位逐戶進行簽約、體檢和健康評估,指定健康管理專員全程照顧慢病患者。
目前,在廈門醫改試點的分級診療“三師共管”沒有出臺相關政策前,鼓浪嶼醫院為每一位納入管理的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每個病人都有相對應的專科醫師、全科醫師、健康管理師,對病情進行長期跟蹤監控,真正將慢性病的防控納入日常工作。對這一做法感到驚喜的不僅有鼓浪嶼居民,連鐘南山院士也在考察后連連稱贊,甚至認為“鼓浪嶼模式”值得全國推廣。
鼓浪嶼醫院還為戶籍居民建立了藥品綠色通道、增加了醫療骨干,很多時候島民不再需要漂洋過海去看病,反倒是由于一些“名醫”的入駐,一些廈門本島居民反而會乘船過來求醫問診。
環境
全島推廣垃圾不落地
垃圾,這大概是鼓浪嶼人曾經吐槽最多的問題。
每天早上5:30,鼓浪嶼中華清潔樓開放,僅僅一天就要消化數十噸甚至近百噸的垃圾。垃圾清理、人工轉運、出島處理,這是多年來鼓浪嶼一直承受的壓力。隨著“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的進行,龍頭商家斥資數十萬成立保潔隊、居民對島上上百條街巷開展大掃除、景區志愿者對游客倡導垃圾不落地……從增加政府環衛力量到倡導“垃圾不落地,琴島更美麗”,垃圾問題不再僅是琴島清潔工的事,而是成為游客、居民、志愿者、景區、導游、輪渡乃至整個廈門旅游業界共同參與的事情。
越來越多的“吐槽者”參與到垃圾不落地的活動中來,越來越多的人發現鼓浪嶼變得更干凈了。就在前不久的“4·22世界地球日”,鼓浪嶼街道啟動了“美麗琴島共締造,社區生活我參與”垃圾分類系列活動,拉開了鼓浪嶼實施垃圾分類工作的序幕,越來越多的上島游客在碼頭簽下“環保承諾書”。
“我一年前來過鼓浪嶼,這次來確實干凈了很多。還有那個環保承諾書,我覺得挺有意義的。”“五一”攜全家來鼓浪嶼游玩的程先生告訴記者,簽下鼓浪嶼環保承諾書之后感覺很不一樣,一方面會自覺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另一方面也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愛護環境。
養老
老年“托兒所”
讓老人更快樂
養老,這一度是鼓浪嶼人最揪心的事情。
“老人不愿意離開鼓浪嶼,可是我們子女都在廈門島工作。”不止一次有鼓浪嶼老人的子女對記者說過這樣的話,由于對鼓浪嶼的依戀,許多耄耋之年甚至上百歲的老人都選擇了待在鼓浪嶼,“空巢”現象十分突出,有工作壓力的子女們往往在照顧老人方面有心無力。
鼓浪嶼街道老人服務中心成立以來,開始探索日間托老機制。轄區戶籍戶口60周歲以上老人,特別是低保老人、“三無”老人、殘疾老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是重點服務對象。“服務中心就像是個老年人的‘托兒所’,滿足居家老人的養老服務需求。”老年活動中心負責人介紹,愛心餐桌三菜一湯,有葷有素,如果吃完飯不想回家,還可以在服務中心午休。休息室里床鋪整潔,南京軍區療養院醫生每周還會定期到長壽園為老人義診。
此外,老年門球場、沙灘排球場、羽毛球場、社區健身場、街心公園……這一個個公共空間的利用增添了老人們生活的樂趣。“不僅能鍛煉身體,還可以和周圍老人們聯絡感情,以前的同事都說我越活越年輕。”鼓浪嶼人許女士說。
宜居之島:一杯熱茶的溫度
李凌/文
鼓浪嶼的四落大厝,這座吸引無數游客的古建筑一隅,住著102歲的李惠榮。
深宅大院里的故事總是鮮為人知,鼓浪嶼醫院的醫生入戶敲門詢問的時候,才發現李惠榮是全島男性中最高壽的老人。老人精神矍鑠、聲音洪亮,每日讀書看報,生活也都能自理,家人也為他的身體硬朗而欣慰。
當然,讓李惠榮家人更為欣慰的是,這一次鼓浪嶼醫院醫生的不約而至。醫生入戶為老人量血壓時,才發現老人血壓超過了200,數值比正常范圍偏高很多,就立刻安排老人住院治療。老人出院后,家人問醫生,以后血壓高了怎么辦?醫生像朵拉A夢一樣拿出自己“發明”的遠程監控血壓儀,量完血壓后可以上傳數據,醫生和家人的手機都能接收到血壓數據,一旦有異常,便會自動發出預警。
這只是鼓浪嶼醫療改革推進過程中的一個細節,這個被鐘南山院士肯定的“鼓浪嶼模式”,由政府贊助,醫院推行,下社區、走基層,它展現的是政府支持下社區功能的恢復,折射的是精細管理下醫患之間的人性光輝。正如鼓浪嶼醫院醫生劉春所說,“現在到鼓浪嶼的各家各戶,他們都認識我們,歡迎我們,我們都能有口熱茶喝了。”不但如此,鼓浪嶼醫院的每一個醫生都有自己的醫患微信群,已經和患者成為了朋友。
鼓浪嶼60歲以上的常住居民大約有三成,其中不乏百歲以上的老壽星,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老人島”,鼓浪嶼上老人的生活狀態和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檢驗著這個地方是否“宜居”,是否人性化。鼓浪嶼醫院這次慢病診療的入戶建檔,很大程度上就是針對島上的老人。另一位鼓浪嶼老人,足不出戶十多年,也是在這次入戶過程中被醫生納入檔案。
宜居,不僅僅在于環境的改善,更在人心。李惠榮出院后,記者隨醫生到四落大厝入戶隨訪,第一時間便接到了李惠榮家人送上的熱茶,“有口熱茶喝”———這如果成為每個醫生、乃至政府管理者的驕傲,那么我們可以想見,他們的這個社區的居民一定是幸福的,而這個社區也是充滿溫情和希望的。
本版圖片
記者 唐光峰
實習生 陳藝杰 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