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囊螢樓是民主革命時期的代表文物。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郭睿 通訊員 宋智峰 圖/市文廣新局提供)昨日本報報道了廈門新增77處文物保護單位和涉臺文物古跡的消息。今日,我們就為大家梳理廈門文物及相關保護工作的概況。從同安建縣算起,廈門經歷了1700多年的發展歷史,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文化遺產。截至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廈門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136處。此外,廈門還首創實施了涉臺文物古跡保護。
【廈門文物概況】
全市不可移動文物總數:2136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34個點)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9處(44個點)
●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10處(113個點)
●縣(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1處(71個點)
●涉臺文物:88處
唐代
代表文物:陳元通夫婦墓(墓葬隨葬品:白釉碗和摩羯紋雙曲銀碗)
商周時期廈門島就已經有人類居住和生活,在海滄曾發現多處唐代窯址。陳元通夫婦墓出土的兩通墓志銘有關于廈門(同安嘉禾里)的早期記載,出土的摩羯紋雙曲銀碗和邢窯白瓷碗為福建省所僅見,是東南沿海地區最重要的唐代考古發現之一。
宋代
代表文物:蘆山堂
當時社會經濟有了一定發展,在同安留下以生產外銷瓷“珠光青瓷”著稱的汀溪窯址。宋代著名科學家蘇頌的故居和理學大師朱熹倡導文教禮法的書院、學舍、祠堂都被保存下來。
明代
代表文物:攻剿紅夷石刻
因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殖民者和日本倭寇急于打開中國市場,不斷對沿海地區進行侵擾,這一時期留下了許多廈門軍民捍衛海疆的斗爭遺存。現存的多處“攻剿紅夷石刻”和俞大猷、戚繼光等人的抗倭石刻,即是這一時期最具價值的文物。
明末清初
代表文物:鄭成功讀書處
鄭成功以廈門為“抗清復明”和收復臺灣的基地,留下鄭成功讀書處、國姓井等遺址。清初靖海侯施瑯平定臺灣是繼鄭成功收復臺灣之后的又一重要事件,目前同安區施瑯故居、牌坊及記載統一臺灣戰役的石刻都被完好保存。
鴉片戰爭時期
代表文物:陳化成墓
抗英愛國將領陳化成的故居、墓葬、祠堂至今仍然是廈門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課堂。鴉片戰爭后廈門成為“五口通商”的口岸之一,鼓浪嶼保存一批“公共地界”時期的領事館、洋行、公館、別墅,成為這一時期的歷史見證。同時作為僑鄉,鼓浪嶼、海滄等地保留了大量華僑建造的歷史風貌建筑和古建筑群。
民主革命時期
代表文物:廈門大學囊螢樓
廈門是中國同盟會及革命黨人從事推翻滿清政府和“反袁護法”斗爭的重要活動地區。1921年福建第一個共產黨支部在廈門大學成立并領導了本地區的革命運動。1930年發生了中共福建省委領導的震撼全國的廈門“5·25破獄斗爭”。傾資辦學、熱心公益事業的陳嘉庚也為廈門留下了“嘉庚建筑”等寶貴的文化遺產。
【廈門文物保護工作亮點】
加強文物保護管理
設立了從市到區的兩級文化、文物行政管理部門,健全了以各級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為主體的執法網絡,充實了業余文保員隊伍,確保文物保護主體明確、職責分明。高度重視文物保護“技防”建設,為絕大部分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安裝了紅外監控系統,今年還將新增8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些監控系統均與市公安局指揮中心聯網。近年來,廈門先后完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礁慈濟宮、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大嶝金門縣政府一期工程、市級文保單位盤石炮臺等一大批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工程,完成了鼓浪嶼53處申遺核心要素維修方案編制和專家評審,部分核心要素維修正在施工之中。
劃定文物保護紅線
自2015年2月起,廈門啟動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并開展中山路、集美學村、廈港、同安舊城四個片區的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目前鼓浪嶼歷史文化街區成為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思明區中山路成為歷史文化名街,集美后溪鎮城內村、海滄青礁院前社、翔安新圩云頭村入選福建省省級傳統村落。為更好地保護廈門不可移動文物,廈門在全省率先啟動了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納入全市“多規合一”一張圖工程。這就意味著,將來任何工程觸碰到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范圍紅線,總圖都將第一時間“報警”,從而很好地解決文化遺產數量龐大與文物保護力量不足之間的矛盾。
首提涉臺文物保護
廈門與臺灣一水之隔,是臺胞重要的祖籍地之一,留下了大量的人文史跡。為發揮廈門的這一優勢,廈門最早提出涉臺文物保護理念,自2000年起開展涉臺文物專題調查,2001年專門頒布了《廈門市涉臺文物古跡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為廈門涉臺文物的保護提供了法律依據。目前廈門共調查登記涉臺文物260余處,經政府公布保護的共計88處,涵蓋了反映廈門與臺灣關系的重要遺址和名人故居、反映海峽兩岸人民共同信仰的祖宮祖廟、臺胞尋根謁祖的祖祠祖墓等。新近公布的第三批涉臺文物古跡共有25處,包括鼓浪嶼林爾嘉舊居、環島路附近對金門廣播喇叭堡、大嶝8·23炮戰舊址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