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俗活動 激發傳統民間信仰
2016-04-10 10:44:22? ? 來源: 廈門網 責任編輯: 柳綠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廈門霞城城隍廟赴臺參加首屆兩岸三地大、二爺競技比賽 杏濱馬鑾有應公信俗 發揚慈愛互助精神 位于集美區杏濱街道的馬鑾村,有一座遠近聞名的宮廟:嶼仔尾宮,也稱有應公庵。這座廟宇始建于明朝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是為了紀念明代當地抗倭英雄周彝訓父子而建。與其他神廟大不相同的是,廟中并沒有神像,只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嶼仔尾公”四個大字。 至今,有應公信俗已有567年的歷史,期間幾經歲月變遷,已然香火鼎盛,各界善男信女紛至沓來,祈求敬拜,尤其以沿海漁民及海外鄉親信念更篤。 每年農歷四月十二至十四是祭祀有應公的日子,馬鑾有應宮理事成員備好牲畜、酒饌、果品等供筵,焚香虔誠置于有應公神位前,以求賜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據不完全統計,每年前來祭拜的各地信眾皆近20萬人,包括廈漳泉以及臺灣、香港、澳門、東南亞等地。從2010年開始,逢五大祭,理事會則會舉辦馬鑾有應公文化節,至今已舉辦兩屆。 究竟供奉的這位抗倭英雄,作出何等壯舉?據同安縣志記載:“郊區積善里地處沿海,明代常受倭患,當時朝廷腐敗無能,但地方官兵及受難之民眾皆能同仇敵愾,誓保家鄉。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都指揮使盧鏜大敗倭寇于浯嶼,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倭寇騷擾積善里窯山鄉,里人周彝訓組織鄉民眾奮起抵抗,戰斗中,馬陷嶼仔尾海灘,其子沖入敵陣營救,父子同時陣亡。當地民眾為其英勇事跡所感,將周彝訓葬于嶼仔尾,設壇褒其忠義,永為紀念。” 當地流行著這樣一個傳說,過去路上沒有電燈,農歷月底,天空沒有月亮,晚歸的漁民四顧茫茫不知東南西北,這時會有一個火球從有應公庵升起,給漁民指明回家的方向。 隨著時間推移,周彝訓也從人們敬仰的英雄變成受崇拜的神。人們祈求他保佑一方平安、風調雨順。 “時代不斷進步,社會風氣越發好轉,善男信女不斷增加,與有應公相關的各種民俗信仰文化活動更加健康豐富。”馬鑾有應宮管理委員會名譽主任杜武毅說,現在,有應宮管委會成立了福利基金,主要用于當地社區的教育、醫療、養老、撫恤、基建等社稷民生方面,如村里的孩子考上大學、研究生、博士生都有相應的獎勵,春節、中秋、重陽節慰問老人,家庭困難者給予一定的補助。此外,管委會還時常和街道聯合舉辦各種文體活動,豐富居民的生活。“這些都促進了馬鑾民眾社區生活的和諧、文明、有序地向前發展。我們希望將有應公慈愛民眾、潤澤蒼生的精神進一步得到發揚。” |
相關閱讀:
- [02-23] 廈門注重本地文化傳承 兩大元宵民俗長盛不衰
- [02-21] 兩岸千余民俗人士齊聚廈門 辦文化節弘揚慈濟文化
- [02-22] 廈門:湖里薈萃兩岸民俗文化 開啟元宵歡樂派對
- [02-24] 廈門“裝甌”民俗猶在 制作技藝“偷懶”有新形式
- [02-26] 民俗與宮廟:城鎮化道路上難以割舍的“鄉愁”
- [04-07] 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明開鑼 賞民俗逛旅游集市
- [02-22] 廈門:湖里薈萃兩岸民俗文化 開啟元宵歡樂派對
- [02-22] 廈門光明志愿者陪游客鬧元宵 感受元宵民俗文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