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宮記 摩崖石刻 -看得見摩崖石刻,記得住鄉愁。 整治前 廈門最大的摩崖石刻被違建遮擋難見全貌 一塊巨石銘刻一段歷史。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摩崖石刻,位于鼓新路57號建筑物附近,刻于清嘉慶癸酉年(1813年)。據介紹,清代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今臺灣嘉義人)駐扎鼓浪嶼,在三和宮前整修戰船,率師進剿蔡牽起義軍,征戰勝利后,募資重修三和宮,并作《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鐫刻于此。石刻字幅高約11.5米、寬約6.4米,是廈門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摩崖石刻。 時移世易,宮廟雖早已不存在,但因為這方石刻,“三和宮”仍牢牢印刻在許多鼓浪嶼人的記憶里。在王得祿重興三和宮之后,三和宮的香火并沒有一直興旺下去,最后改名為法海院。再后來,三和宮地盤被外國人收購,幾經周折,再不復昔年光景。 鼓浪嶼人林先生向記者回憶起整治前的三和宮記摩崖石刻。“有人在石刻左側蓋起樓房,斜坡邊上也有幾處違建。居民們都覺得在宮廟舊址上建民居有些不妥,但勸阻無效。違建的小樓將島上這處人文景觀團團圍住,需要繞到一邊的坡頂上才能見到石刻的全貌。對這段歷史不了解的人,完全看不出這是一處歷史遺跡。”林先生說,如今石刻旁的老榕樹扭曲地生長著,這就是那棟小樓曾經存在的證明。 整治后 石刻全貌莊嚴大氣公園成休閑好去處 經過此次整治提升,石刻周圍的建筑被拆,莊嚴大氣的摩崖石刻再次完整展現在市民游客的面前。此外,周邊的環境也大大改善,平臺上種上了綠草,周圍綠樹成蔭。如今,這里已成為一處供市民游客休閑娛樂的小公園,不少游客和島上居民在此乘涼休憩。 “看得見摩崖石刻,記得住鄉愁。”鼓浪嶼人林先生說,像這樣的整治工程,在保護鼓浪嶼傳統文化、留住歷史記憶的同時,也豐富了市民的休閑生活,正是居民們希望看到的。 |
相關閱讀:
- [ 09-01]一批個性書店在鼓浪嶼安家 增添文化氣息和韻味
- [ 09-01]百年老別墅今夏飄出書香 我在鼓浪嶼為你讀詩
- [ 09-01]鼓浪嶼一批歷史建筑恢復原貌 重新煥發昔日風采
- [ 09-01]“海上花園”鼓浪嶼:借助“申遺”留存歷史和文化
- [ 08-31]鼓浪嶼醫院:分標管理、真情服務落實“三師共管”
- [ 08-31]鼓浪嶼延平戲院9月初重新開放 內設有電影博物館
- [ 08-28]“垃圾不落地”助力申遺 讓廈門鼓浪嶼更干凈漂亮
- [ 08-26]近30位專家相聚廈門琴島 探尋鼓浪嶼創新發展模式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