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慶豐老人制作的精美王船。
有了繼承人,鐘慶豐感到很欣慰。
海西晨報訊(記者陳小斌)盡管知道王船的最終命運是付之一炬,他還是像打造一件藝術(shù)品一樣,仔細雕琢與刻畫。今天,鐘宅畬族社區(qū)迎來了四年一度的“送王船”傳統(tǒng)民俗文化活動,今年77歲的“造王船”傳承人鐘慶豐,用1個多月時間,制造出鐘宅歷史上最大的一艘王船,將成為本次活動的主角之一。
一釘一錘造出最大王船
鐘慶豐這次造出的這艘王船,長9.6米、高近4米、寬2.1米,是鐘宅歷史上最大的一艘王船,全部是純手工打造,制作過程分為木工、雕刻、油漆、彩繪裝飾等階段。鐘慶豐表示,這次從開工到完工,一共用了1個多月的時間。“木工是最主要、最基礎(chǔ)的工程,用了20多天的時間。”每個階段,都關(guān)乎王船“形體美”。
昨天,這艘王船被放置在鐘宅“瀾海宮”旁,王船做工精細,堪稱精美,是鐘慶豐和他兒子一釘一錘、仔細雕琢后的一件“藝術(shù)品”。船身有精美的圖案和浮雕,船上桅、槳、舵等一應(yīng)俱全。據(jù)了解,這艘船放在水中,也同樣能行駛。
鐘慶豐告訴記者,這艘王船的圖紙,他在前年就準(zhǔn)備好了,制作時,總共用了3立方米的杉木,木材是今年6月份專門從漳州角美買來的。鐘慶豐看著這艘已完工的“藝術(shù)品”,露出欣慰的笑容。
今天,鐘宅村民將抬著王船,在村里巡游,重頭戲就是最后的燒王船。“當(dāng)船體的桅桿被燒斷時,意味著王船‘出海’了。”
32年造15艘王船
今年77歲的鐘慶豐,在19歲時就開始學(xué)造木船,接觸造船工藝,從此,他與船結(jié)下不解之緣。
四年一度送王船活動,是鐘宅人祈求風(fēng)調(diào)雨順的一種方式。而早前造王船的古老手藝已失傳,1984年,鐘慶豐挑起該重任。他根據(jù)老人的描述,做出一艘王船,并先后修改了3次,最終定型。“這也是我做出的第一艘王船,船并不大,長度僅4米多。”
此后,鐘慶豐就成為一名專業(yè)的王船工匠,一艘艘王船開始出自他手,船體一次比一次大。截至目前,鐘慶豐已為鐘宅、五通、枋湖等地造出15艘王船。這些王船均為木質(zhì)船,每次制作王船時,鐘慶豐都要爬高爬低,精雕細刻。
古老手藝有了傳承人
鐘慶豐認為,造王船的古老手藝,既然已成功流傳下來,就需要有人繼承,“這樣的民俗活動和古老手藝,不能丟”。
鐘慶豐的大兒子在鐘慶豐的點撥下,已掌握了造王船的技術(shù)要領(lǐng)。近年來,他的小兒子也開始跟他學(xué)造王船手藝。“這門手藝有了傳承人,值得欣慰。”鐘慶豐笑著說。
值得一提的是,鐘慶豐還自己出2萬元,造出一艘小型王船,捐贈給鐘宅民族小學(xué),他還教該校學(xué)生做紙船,為的就是讓學(xué)生能從小了解王船,接觸這門手藝。
為何要“送王船”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鐘慶達表示,送王船是廈門古老的民俗活動,最早可追溯到明朝初期。2011年,廈門“送王船”民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廈門“送王船”民俗活動,以湖里鐘宅、同安呂厝、海滄鐘山這3個地方的規(guī)模較大,一般3年至4年舉行一次,固定農(nóng)歷月份中的某一天舉行,寄托一種祛邪、避災(zāi)、祈福的美好愿望。每逢“屬鼠”“屬龍”“屬猴”的年份,都要舉行大規(guī)模的民間廟會活動,俗語稱為“做好事-燒王船”。 |